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闺怨诗鉴赏例谈
闺怨诗是唐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这和唐代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有关。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男性外出谋求经济收入或求取功名,成为一件更为普遍的事情,特别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是当时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而那些留守在家的妇女们自然就承担了家庭生活的重负和无穷无尽的相思之苦。闺怨诗便是多为表达思念远方亲人、控诉战争、渴望团聚等感情的诗歌。其中宫怨诗亦属此类。通过闺怨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某一侧面的生活情景,而且还可以知晓当时闺中妇女普遍的心理状态以及人情、人性等等。阅读这类诗歌要注意诗中描述的景物、事件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是相思之苦、恋恋不舍的感伤,还是洒脱开阔、自我慰藉和解脱。
【闺怨诗类别】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闺怨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源于《诗经》,汉魏晋南北朝时,闺怨诗又获长足发展。到了唐代,这类诗步入其鼎盛发展的阶段,名家杰构,层见迭出。
1、闺怨诗。即描写闺中少妇幽怨的作品,亦称“闺情诗”。唐代的不少闺怨诗,是写那些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有些则写那些闺中少妇尤指贵族少妇因为丈夫做朝廷的官吏而不得不做那些繁琐的朝政大事,没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使得自己的青春红颜空对着明镜宝奁暗暗消退。
2、宫怨诗。唐代宫怨诗大多反映了宫中女子幽闭宫中的痛苦,表达了她们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和幸福的渴望。此类诗绝少长篇,多为短章,手法宛曲,用意含蓄。如张祜《何满子》一诗: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张祜的这首诗道出了千千万万宫女的心声。这首诗从空间和时间两处落笔写出宫女离乡之遥远和时问之久长,极有感染力,遂使人感觉到她将永远被幽禁在深宫里苦挨时日,从此再也不能返回那三千里外的故乡同父母相见了。广大宫女一旦进宫,不仅失去了人生的自由,失去了家庭的乐趣,终日只能与宫室为伴。纵使有锦衣玉食的生活,纵使有君王的偶尔顾幸,但二十年来日日压抑在她胸中的思亲情绪,二十年来夜夜魂牵梦绕的故土情结,是怎么消也消除不掉的。正因为如此,她心中的积怨以极深极重,也极易被触发,所以她唱《何满子》时,即使一声才发而双泪难禁,表现了她内心感情的不可抑制,有强烈的打动人的力量。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一是巧妙地运用了“三千里”、“二十年”、“一声”这些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将宫女的悲惨境地给予读者一种无限悠远、渺茫的印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征妇怨诗。唐代疆土辽阔,边境不宁,大量将士被远征去戍守边疆。征妇可以说是唐代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承受的感情折磨也格外的沉重。例如王驾之妻诗人陈玉兰写的《寄夫》一诗: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诗歌着力表现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担忧与牵挂,在寄给丈夫的征衣里,每一针每一线缝进去的不仅仅是丝棉,更是她们对远方征人的无限关怀和体贴,是她们对丈夫的缱绻相思之情。
4、商妇怨诗。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封建时代可以说是空前的。唐代经济如此发达,自然出现了很多经商之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琵琶女说的“商人重利轻别离”,的确道出了商人的本质。这些商人长年在外,行踪无定,更有甚者杳无音信,数年不回;而作为他们的妻子,那些少妇们却独守空房,寂寞孤独,难免会生出怨恨之情,甚至呼喊出“莫做商人妇”的怨语。唐代的闺怨诗中有不少诗作是专门为这些商妇们写的。例如: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这首诗是唐代刘采春写的《啰唝曲》其一,她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被称为唐代四大才女之一。这首诗写丈夫外出经商经久不归,而在家中的妻子天天思念的情景。啰唝,犹“来罗”,意为盼远行之人回来。此诗从事理上看是毫无道理,你的丈夫久久不归与秦淮水、与江上船有何干系?但仔细想来它又有必然的联系,想当初正是这“秦淮水”和“江上船”把她的夫婿载走的,而今“经岁又经年”还不把他载回来,她怎能不怨恨你这水这船呢!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天真女子天天伫立江边,望水望船望归人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常见意象】
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
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
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感情基调】
忧怨,感伤,怅恨。
【思想内容】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以及寂寞孤独之感。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描写了在春日里打扮得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闺中少妇,原本也是站在丈夫立场上的,原本也是希望丈夫能够封侯归来、衣锦还乡,好让自己在人前人后光彩。然而,在那春日陌头杨柳色的感召下,她却幡然悔悟了。这一派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致,正应该是自己亲爱的丈夫陪着青春年少的自己一同欣赏的;可是花儿明年可以再盛开,柳树明年可以再抽芽,而自己的红颜美貌却只会逐渐消逝永远也不会再回来。这春日的美景唤醒了少妇内心深处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夫妇比翼相处的渴望之情,也在少妇的内心暗暗地滋长着一缕缕对宦游远方的丈夫的怨恨之情。此诗一咏三叹,一波三折,含蓄蕴意,情味悠长,构思巧妙,的确是王昌龄闺怨诗中的杰作,无愧“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唐诗摘抄》)之誉。
2、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诗意连绵,环环相扣。首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如此连绵反复,句句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读来余音满口,韵味无穷。
3、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和美人迟暮的伤感。
《宫词》
朱庆余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一般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4、借宫女红颜易老,抒发王朝盛衰之感。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5、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①、以相思寓渴望报效国家朝廷
②、以美人迟暮寓壮志未酬功业未就
③、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
④、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
例如:
摸鱼儿·辛弃疾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作者在伤春吊古,借古讽今,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怀才不遇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承受孤独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蓄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
【艺术特色】
从创作特色上说,古代宫怨诗和闺怨诗都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情。它们中的许多作品原本是周汉以来的民歌;文人所作亦多受民歌影响。除袭用乐府题目外,它们的民歌风情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浓重的感伤色调。
这由古代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所决定,也为两类诗的主题(即“怨”)所决定,周汉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歌中的宫怨诗和闺怨诗已然构成一种感伤的传统色调;文人所作,则无论是宫怨诗的悲叹“君恩无常”和“妾身薄命”,还是闺怨诗的抱憾色衰爱弛或夫妻分离,其感伤色调亦极为明显。因此,它们也是古代感伤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细腻的心理描写。
闺怨诗多用第一人称(即抒情女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方式)叙写女性怨情。一首诗,既是一幕人生命运的悲剧,也是一曲痛苦心理的哀歌,它们织就了一部饱含辛酸情、浸满女儿泪的古代妇女苦难心灵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这些诗还往往通过情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形象地刻画抒情女主人公的心理。无论民歌还是文人创作,大都以动作或情态细腻地表现心理活动见长。
3、恰切的比兴衬托。
用比衬手法赋物写情,原是民歌的特长。“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氓》),比喻爱情的兴衰;“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汉乐府《怨歌行》),比喻“君恩无常”;“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子夜歌》),比喻女子的坚贞和男子的薄情。文人诗也往往如此,如“家寄征河岸,征人几岁游。不如潮水信,日日到沙头”(张仲素《春江曲二首》其一),与李益《江南曲》一样以潮水有信反衬人归无期;“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以寒鸦犹带日影衬托班姬不被君恩;“春来却羡庭花落,得逐晴风出禁墙”(郑谷《长门怨二首》其一),以庭花可出禁墙反衬宫女身遭幽闭。凡此种种,皆妙用比兴衬托,曲折有致。还有一种比兴,是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因为“放臣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君子所托”(陈沆《诗比兴笺》卷三)。所以这种手法为“不遇”的士人在诗歌创作中所乐于采用。而这些作品较一般宫怨诗和闺怨诗显然又多一层曲折。
4、在上述特点的基础上,又构成了两类诗“浅而能深”的艺术风格。
“浅”是指它们的语言都朴素自然、浅显易懂;“深”是说它们的意境却往往能深婉悠长、含蓄无尽。例如沈德潜评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评《殿前曲》:“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此国风之体也。”(以上并见《唐诗别裁集》卷十九)又譬如,两类诗一般不重使典用事,即或使用,亦皆避生就熟,无非阿娇、班姬、昭君、文君、杞梁妻、望夫石、牛郎织女之类,一看便知;然又往往能化熟为生:或者“脱胎换骨”,或者做“翻案文章”,意境便觉深婉。
总之,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无论是“悔教夫婿觅封侯” “凤城寒尽怕春宵“的后悔、怨恨,还是“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思念、想望,不管是“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关切、牵挂,还是“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寂寞、冷清,弃妇、思妇们的痛苦、怨怼之情完全可以想见。如此的哀怨和忧伤,正是闺怨诗打动人心之所在。
【高考链接】:
1、(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12江苏卷)(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宫墙)之内,白白消逝。“锁”字引出下面以落花飞出宫墙寄寓宫女渴望自由而不能如偿的怨情。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反衬手法(答对比可给)。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暗示宫禁森严,宫女不自由。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 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 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对具体内容的阐释各得1分,“感情”分析2分)
(2)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2分)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丈夫的思念之切。(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分别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
答:“袅袅”写柳枝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之态(1分),“青青”绘桑叶葱茏青翠之色(1分),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充满生机、令人沉迷的无尽春意(1分),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1分)。
(2)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4分)
答: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1分):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1分)。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心事重重、不断思念自己远在渔阳从军的丈夫。(2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怨歌行 明•谢榛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
(1)诗歌的第一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试结合“长”和“寒”加以分析。(4分)
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寂寞、冷清的氛围。“长夜生寒”点明时间是夜晚,天气报冷。“长”字既表明夜还很长,又表明主人公由于苦闷而在主观上感觉长夜难捱的情绪状态;“寒”字既是对天气寒冷的描述,又是主人公由于寂寞、孤独而产生的内心的寒意。(答对“氛围”得2分,“长”和“寒”分析各占1分)
(2)诗中的比喻新奇,向来为人所赞赏。其实。把“君心”比作明月并不是谢榛的首创,宋朝词人吕本中的《采桑子》中有:“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西东,南北西东,只有相随无别离。”试比较两首诗中“月”的不同。(4分)
答:谢诗中的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是朝秦暮楚、薄情寡义、用情不专的象征;吕词中的明月“只有相随无别离”,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照着相思的人,永远陪伴着她,永远不分开。(两点各2分)
« 上一篇:《长门赋》司马相如 金庸的大粽子: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