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张扬—解读《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

竹清松瘦 目录 品读红楼
0

  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中外名著,编者极有见地,语言文学的高下,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什么权威的话还有得什么奖都不一定可靠,唯有经过历史筛选留下来的才是精品,对于青少年学子来说,精品是最好的营养。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部分章节在课本中占有一席之地,自在情理之中。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宝玉挨打等章节都是精华中的精华,本人选择宝玉挨打解读,是因为国人的头脑曾经被阶级斗争说统治相当长时间,有不少入至今还执迷不悟,而《红楼梦》是被权威铁定为阶级斗争主题的,贾政与贾宝玉父子矛盾最激烈冲突就是宝玉挨打这一节,客观解读它自然会明白阶级斗争说能否站得住脚。

  父亲教育儿子,天经地义,“养不教,父之过”。教育过程中的打和骂,虽不提倡,但也可以理解,恨铁不成钢嘛!贾政教育贾宝玉是不敢有过激行为的,因为有贾母护着,母意难违,否则即为不孝。那么,家庭内部的火山为什么喷发呢?正是贾宝玉的种种不肖才导致他大承笞挞。

  事发地点:荣国府客厅。时间:暑热天下午大约3、4点钟。贾政原本没有生气,由于与宝玉相关的接二连三的倒霉事都撞到了枪口上。其一,应天府老爷(相当于北京市长)贾雨村要见贾宝玉,可宝玉迟迟不来,来了以后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葳葳蕤蕤的。宝玉精神面貌不对头,原本无气的贾政生了三分气。其二,忠顺王府大管家突登荣国府,索取王爷喜欢的一个做小旦的琪官。宝玉开始百般抵赖,抵赖不成只得招供。王爷怎能得罪,贾政又惊又气,气得目瞪口歪。其三,在节骨眼上,贾环进谗,说宝玉淫逼母婢·致死人命。贾政听了,气得面如金纸,一叠连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绳捆上!”火山喷发,无法遏止。

  国人在阶级斗争说长期熏陶下,无限扩大,无限提高,表现在《红楼梦》评论上,贾政与贾宝玉父子的矛盾性质一向被定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他们二人在思想路线上、人生观问题上存在着尖锐冲突,贾政代表着封建贵族阶级的正统观念,那是没有疑义的。而贾宝玉则要寻求人生的另一种活法,至于怎么活,他自己也不清楚,所以常常产生无名的烦恼和忧伤,即书中所说:“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如果用阶级斗争理论来界定,那么,贾政的阶级属限没有疑义,但是,贾宝玉代表哪个阶级呢?客观考察他们父子的矛盾冲突,其实并不激烈,贾政希望儿子走读书做官的道路,多次严词训诫宝玉要把精力集中于孔孟之道,终因宝玉的执拗而心灰意懒。他本人就不是走科举之路而进入官场的,所以教育儿子底气不足;读书很苦,贾母溺爱,赶鸭子上架,此路不通。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像他们家庭那样的社会地位,靠“天恩祖德”,做官容易得很,又何必三更灯火五更鸡熬心血呢?总而言之,他们父子有矛盾,但基本上相安无事,贾政对宝玉的要求比较低,不认真读书也罢,只要面子上过得去,不闯祸就行。那么,此回贾政要将宝玉往死处打原因何在?作者写矛盾冲突的过程丝丝入扣。贾雨村是因贾府之力才入主应天府的,他要报答,提出见贾宝玉,其意无非在宝玉身上有所回报。贾政立马叫来宝玉,就是要培养宝玉官场社交的能力。人以群分,官场都是一圈子一圈子的,不会交际就当不了官。贾宝玉心不在焉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理所当然引起贾政生气,三分气说明有点气,不严重。贾政明白,培养人非一日之功,一次表现不好尚可原谅。然而王府派人登门索人,闯大祸了,王府什么人家?那是皇亲国戚啊!惹得起吗?弄得不好要殃及满门啊!贾政气得目瞪口歪,既气又怒,脸都变形了。贾环的进谗是火上浇油,贾政气得面如金纸。金纸是什么颜色?通红通红的一片,贾政全身的血都涌到了脸上,火山能不爆发吗?得罪了王爷,又出人命,身为人父,岂能容下此等逆子!

  如果以上分析不是牵强附会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贾政打贾宝玉,其实质是维护家庭的既得利益,这是每个有责任心的家长行为。仓促之间接二连三发生的突发事件,贾政无暇顾及事件的真实情况,他那平和的心境被一颗石子搅乱以后,理智逐渐丧失,加上对儿子的成见,愤怒的感情支配一切,人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的。

  打是情节发展的高潮。贾政糟糕的消极的愤怒的情感需要发泄,发泄的对象当然是宝玉。作者描写打的场面也是精彩纷呈。一向温文尔雅的贾政,此时却如狮如虎,俗说:虎毒不食子,他就是要将儿子往死处打。先是命小厮们打,小厮不敢不打,但是打的是少爷,自然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贾政当然不解恨,夺过掌板的,狠命打。当王夫人闻讯赶来的时候,贾政一见,更是火上加油,板子下去又狠又快。粗略计算一下,小厮们打了十来下,贾政先打了十来下,见王夫人打的节奏加快,不少于十来下,总数当在四十大板以上。贾宝玉从娘胎里蹦出来就是锦衣玉食,娇生惯养,哪里吃过这等苦?细皮嫩肉早就一点好处皆没有了。当贾政看到面白气弱的儿子,特别是听到王夫人刺人心脾的哭诉以后,他长叹一声,泪如雨下。

  高潮过后是尾声,一般说来,尾声是短而有力,豹尾之说不无道理。然而宝玉挨打的结局既耐人寻味又极富戏剧性。贾母的出场使情节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站在被告席上的不是宝玉而是贾政,他真的比挨打还难受,申辩打儿子的理由,被母亲驳得体无完肤;陪笑脸老太太又不领情,划招讨饶老祖宗还是夹枪带棒,一场家庭内部的激烈冲突以贾宝玉的胜利而告终。

  当然不是贾宝玉个人的胜利,而是人性的胜利。贾母垂垂老矣,时日不多,在她的心目中,贾宝玉就是她生命的延续,护犊之情高于一切,谁撼动她的命根子能不拼命么?她的气她的疾言厉色,甚至无理要挟都在情理之中,隔代之爱往往成为溺爱是人性的弱点造成的。再看贾政,身为人父的他愤怒的感情发泄之后,亲情慢慢复苏了,看到儿子被打得皮开肉绽,听到妻子亲情的呼唤,尤其是老母痛不欲生的情景,他心甘情愿地投降了,人性占了上风。

  假如用阶级斗争说来解读宝玉挨打,真的不知道怎么来划分敌对双方。贾母和王夫人都是封建贵族阶级的正统人物,他们却站在贾宝玉一边,岂不是立场不稳、是非不分么?还有贾政,你在严重的阶级斗争中遇到阻力就退缩就投降,还有一点原则性吗?

  毛泽东曾说过:在阶级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这话是对的,阶级性是人的属性的一个部分,烙印不是全部,如果把人的思想人的感情简单地归属于某个阶级,那就绝对化了。《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鲁迅说的写出了“真的人”,所谓“真的人”,红楼人物不是某个阶级的传声筒,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以宝玉挨打为例,时至今日,你是父亲,你是母亲,你是祖母,你是儿子,都可以从中照出自己的影子,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共鸣,当然也可以从中吸取某些经验教训,这就是不朽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原载】 《文学研究》2006年9月号上旬刊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