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97_44 【邙山】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
卷100_8 【春雪】东方虬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这首小诗的作者是东方虬,说起此人,似乎是无名之辈,唐诗选本上也很少提及。不过在武则天一朝,东方虬也是可以“身染御炉香”的宫庭诗人,还当过左史。这左史,是被武则天改过的官名,在其他朝代一般称为起居舍人。此官品级虽然并不大(从六品),但负责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能够经常亲近皇帝,所以这职位也是相当重要的。像裴度、苏轼等许多人都做过起居舍人这个职位。
卷61_24 【中秋月二首】(其二) 李峤
圆魄上寒空①,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首小诗,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文章四友”之一的李峤所作。在当时,“文章四友”的名气是远远大于“初唐四杰”的。所谓“文章四友”,是指这样几位: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这几个人,经常为朝廷书写诏策,官样文字玩得特别精熟。像李峤,也是官名比诗名大,两唐书的传记中,他就不在“文苑”或“儒林”类里,而在名臣之类。其实大凡文人,都是抱着“学而优则仕”的心态来读书的,所以在“诗人”和“名臣”之间做选择题的话,多半都是宁可选择后者的。就算在今天,也是如此,当版主的吸引力能比得上当市长吗?
卷56_58 【寒夜怀友杂体二首】王勃 (选其二)
复阁重楼向浦开①,秋风明月度江来。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他的名头对于唐诗爱好者来说可谓再熟悉不过。王勃的诗集原有三十卷,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篇,不过八十来首,有很多诗句大概都散失了。我们知道,安史之乱同时也是一场文化上的劫难,初唐时的众多书籍资料都毁于此劫,所以初唐时的诗集多半散佚严重,残缺不全。
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风·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唐·赵嘏《长安秋望》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唐·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刘禹锡《秋词》
1.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