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离尘出家原因探析

竹清松瘦 分类目录: 品读红楼
0

【内容提要】对于贾宝玉出家为僧的原因,人们一般认为是由于宝黛爱情遭破坏和黛玉丧命的缘故,此乃粗浅之说。实际上,贾宝玉离尘而去有其深层次的客观远因、客观近因及其主观内因,而对佛道思想的信仰是促成其出家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 贾宝玉 离尘出家 深层原因

  在《红楼梦》研究中,对于贾宝玉出家为僧的原因,不少人都认为,贾宝玉出家当和尚是由于宝黛爱情遭破坏和黛玉丧命的缘故。如李春祥于《贾宝玉是新人物萌芽的艺术典型》一文曾说:“念念不忘的‘木石前盟’成为悲剧,杜撰的‘金玉良缘’却成了现实,‘意难平’的贾宝玉在疯疯傻傻、若痴若愚的精神状态中,终于抛弃了‘鲜艳妖媚’的妻子出家而去。”至于许多地方上演的《红楼梦》戏曲、电影,也都把贾宝玉出家为僧的原因归结为因林黛玉去世所致。

阅读全文——共7795字

“好新奇的祭文”——《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论析

竹清松瘦 分类目录: 品读红楼
0

  一 一段带有普遍意义的力作

  《红楼梦》是一部结构宏伟的完整的艺术品。作者虽自称“儿女笔墨”,却写得波澜壮阔。其故事情节虽然纵横交错,却又因作者的巧妙构思而筋络相连。无论提起哪一个人物、哪一个情节,都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不从其总体上、从其诸多矛盾现象的内在联结上去考察,我们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个细节,也就无从体会“其中味”了。

  从作者的精心构思和着意布局的独特艺术处理上看,贾宝玉哀恸泣血而“杜撰”那篇惊天地泣鬼神的雄文《芙蓉女儿诔》的全过程,分明是作者带有普遍意义的一段力作。它既严肃地表露了作者写作《红楼梦》的“旨义”,也充分体现了《红楼梦》独特的严格写实而又“别开生面”的“新奇”的艺术风格。作者既用写实之笔把晴雯的悲剧与她前后几个“薄命”女儿的悲剧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又用写诗之笔,通过宝玉寻黛玉的微妙安排,使《芙蓉诔》与《葬花词》遥相呼应,造成“花魂鸟魂总难留”的绵邈幽深的意境。此外,作者还采用了“横云断岭”的笔法,惊世骇俗地插入了一段《姽婳词》,为现实的悲剧铺衬了阔大深远的历史背景,加重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下求索的主题意义。

阅读全文——共14376字

从林黛玉听《牡丹亭》谈起

竹清松瘦 分类目录: 品读红楼
0

  在我国灿若繁星的戏剧艺术宝库里,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堪称一颗光彩夺目的硕大明星。因此,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对《牡丹亭》所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作了真实的描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节文字中有这么一段情真意切的话: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道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细听,偶然两句听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阅读全文——共1864字

一梦红楼感纳兰—— 浅谈纳兰诗词对《红楼梦》的影响

竹清松瘦 分类目录: 品读红楼
0

  大约在清乾隆五十年代中期,一百二十回刊印本《 红楼梦》 问世不久,就有人对其隐匿于书中的本事和原型进行抉微探索,率先提出《红楼梦》 是写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家事。始作俑者当为乾隆皇帝。据赵烈文《 能静居笔记》 载:

  谒宋于庭文翔凤于葑溪精舍,于翁言:“曹雪芹《 红楼梦》 ,高庙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日:“此盖为明珠家作也。”

  宋翔凤、字于庭,长洲人,生乾隆四十一年,卒咸丰十年,嘉庆五年乡试举人,曾做过学正训导、县令之类的小官。但他又是常州公羊学派的重要人物,且工词章吟咏,与当世名流时有唱和,故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认为“他有无数的渠道,能听见关于曹雪芹与《 红楼梦》 的传述。因此,他的话是可信的。”① 那么,乾隆皇帝何以认为《 红楼梦》 是写明珠家事?这大概和乾隆皇帝平素厌恶明珠,又以为《 红楼梦》 是讥刺之作有关。由于明珠在康熙初年主持朝政时,与索额图各树党羽,互相倾轧,为御史郭特弹劾而受降职留任之处分;其次子揆叙又在康熙末年卷入诸皇子争夺储位的阴谋活动中,死后家中即遭到雍正皇帝查抄。故引起乾隆皇帝的反感,当乾隆看到和呈献来的《红楼梦》 ,描述贾府由盛到衰的经历,即作出“此盖为明珠家作也”的判断。皇帝一言既出,“后遂以此为明珠遗事”。如张维屏、张祥河、孙桐生;陈康琪、俞樾、李宝嘉、虎、姚鹏图、唯我等人即从其说。或云宝玉的原型是明珠之子纳兰性德;黛玉的原型是性德的表妹或妻妾。或云金陵十二钗乃影射性德所结交的十二位汉族名士。或云大观园原址即位于北京什刹后海北岸的明珠府西偏的“渌水园”② 。如此种种,开创了旧红学索隐派的先河。进而,又有人以此生发出“张勇家事说”、“和珅家事说”“清世祖与董鄂妃说”、“清廷斗争说”、“反清复明说”等等,蔚然风行一时。随着红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曹家吏料大量发掘,建立在穿凿附会基础上的旧红学索隐派,被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考证派予以全面摧毁。然而笔者认为,旧红学索隐派中的纳兰家事说,尽管最先是出于乾隆皇帝对明珠的政治成见,但并非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纳兰性德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确有很深的交往,纳兰诗词对《红楼梦》 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

阅读全文——共4628字

袭人也有可爱处

竹清松瘦 分类目录: 品读红楼
0

一、袭人并不可恶

  《 红楼梦》的读者大多认为袭人可恶,学术界也普遍持这一观点。俞平伯先生就说:“袭人的故事,在本书里特别的多。她引诱、包围、挟制宝玉,排挤、陷害同伴,附和、讨好家庭的统治者王夫人:这些都不去一一说它了。她的性格最突出的一点是得新忘旧,甚而至于负心薄幸。”①这话可真够头刻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试以曹雪芹的80 回书证之。

  纵观《 红楼梦》 前80 回,袭人服侍宝玉最为尽善,“肯尽职任”,若据此便说她“引诱、包围、挟制”宝玉,实在有失公道。难道要袭人对宝玉所作所为不闻不问方显“开明”吗?

阅读全文——共2637字

也谈“娶妻当如薛宝钗”

竹清松瘦 分类目录: 品读红楼
0

  有人统计过,关于钗黛的评价,在清代就有六个派别。晚清有两位老学子,为了对钗黛的褒贬,“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直直到建国后,人们依然对此争论不休,有扬黛抑钗的,有扬钗抑黛的.也有钗黛“并美”的;看样子还要争下去。这种现象恰恰反映了当代红学研究急需取得重大突破.所谓突破,说到底无非是对人的认识和对人的理解的突破。那么靠什么去突破?首先,研究者自身必须破除现代迷信,彻底肃清“左”的余毒,认真进行自我反省,摆脱多年来相沿成习的思维定势和文化心理障碍。其次,要大胆矫正过去传统的“社会政治学批评”方法上的偏颇,改用“文学― 文化批评”方法,从当代商品经济社会新的人文价值观及当代文化背景着手,根据当代社会文化意识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去重新认识和理解《 红楼梦》 的人物形象,赋予他们以新的价值和新的人格品位。不这样,恐怕真的就会“越研究越糊涂起来”(俞平伯语)。

阅读全文——共10310字

读《红楼梦》随笔 贾政

竹清松瘦 分类目录: 品读红楼
0

  近人考证《红楼梦》的以宝玉即雪芹自寓,推算起来,雪芹的父亲曹便该是书中人贾政,如胡适便屡次这样说。(见《红楼梦考证》及《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他又引了甲戌脂本,在第二回“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升了员外郎”的旁边也有朱批:

  嫡真实事,非妄拥也。(此“拥”乃“拟”字之误)

  他认为颠扑不破的证据。我觉得这样看法,《红楼梦》上贾家的世系即等于曹家的家谱了,这未免太呆板。现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红楼梦》中对贾政并无怨词,亦无好感。若贾政是事实上的曹雪芹的父亲,似乎不应该这样写。

阅读全文——共1645字

谈《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

竹清松瘦 分类目录: 品读红楼
0

  《红楼梦》关于风月宝鉴的描写主要在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贾瑞被凤姐两番捉弄后,大病在床。这时,一个跛足道人给贾瑞一面镜子一一风月宝鉴,声称只照它的背面,不照它的正面,就可治好贾瑞的病,但贾瑞反其道而行之,结果一命归阴。这里,风月宝鉴的奇特之处有三:

  一、来历不凡:“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

  二、功用奇异:镜子本该真实地反映照镜人的外貌,但风月鉴的正面是笑脸盈盈的凤姐,背面是俗人的骷髅,都不是镜子的通常用途;而且道人称它“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可以治好贾瑞的病。真乎?妄乎?

阅读全文——共3247字

黛玉形象——中国古典诗史最后的象征者

竹清松瘦 分类目录: 品读红楼
0

  《红楼梦》是一首诗,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瑰丽而凄怨的诗篇。随着诗篇末尾宿命般的残缺与悲剧的落幕,天地似为之易色,草木亦为之同悲,一个经历了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的伟大心灵发出了余韵悠悠的沉重叹息。在《红楼梦》中,作者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才华与诗情画意,以杜宇啼血般的笔调和珠圆玉润的辞句,精心结撰了一个艺术世界,在这里,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流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节奏旋律和精神气韵。

  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再一次感受和审视黛玉形象时,黛玉已然不单纯是一位美丽多情、敏感善良、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的少女形象,也不仅仅是揭示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某种本质与规律的典型,而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一种富于典型意义的审美境界,从这一形象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许多文士淡淡的背影。

阅读全文——共8589字

《红楼梦》里的小人物

竹清松瘦 分类目录: 品读红楼
0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写了几百个人物,但是它的成功主要不在于数量多,因为有的现代长篇小说多卷本的,人物总数比《红楼梦》还多,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红楼梦》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只提供了一个艺术符号。比如说《红楼梦》几百个人物当中,有的他只是符号作用,比如说秦可卿出殡的时候,我们看那个名单,它就表示某某人当时到场了,这个人长得什么样,他有什么言行举止并没有写,因此他只是符号。

  如果说宝玉、凤姐、薛宝钗、林黛玉、贾母这些算是一等人物,王夫人、贾政、贾珍、贾琏等等,算二等人物。那么还有许多就只能算三等人物了,当然像鸳鸯、袭人这些,都是二等人物,有些就是三等人物,甚至四等五等,等外的,不入流的人物,但是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你如果读得仔细一点,你都觉得这个人物经得起品味,有琢磨头。因此《红楼梦》中的三等人物,有些三等人物,经得起一等分析,也就是说经得起专家来进行分析和评论。那么为什么三等人物经得起一等分析呢,这是因为曹雪芹用一等力气在写好三等人物。

阅读全文——共659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