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话《新白》中的“官”

竹清松瘦 目录 缘系新白
0
日志原文:http://hulijiazu.blog.sohu.com/96050088.html

需要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随意盗用的人,哼哼,作鬼也不让你好受!

本文参考书籍主要为袁庭栋先生的《古代官职漫话》一书……图片部分选用撷芳主人的《大明衣冠》系列……

地方官

地方官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自宋初以来,就称州、县长官为“父母官”,所以我们说《新白》中的官职,就自然要从这些“老父母”说起……

我国自春秋时期正式建立县这一行政机构,设置中央派遣的地方官,一直到清末,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也是作为一级地方政权机构,最基层一级一直是县,县的主官是国家最基层争权的主官,故又有“七品芝麻官”的比喻……《新白》的历史背景在宋代,因此我们主要考察宋代的情况就可以了……

宋代改唐代的道为路,而且扩大了路的数目……路下为州,首都、陪都和重要的州设府,增设军和监……军和监都有两级,或与州同级,或与县同级……宋代的地方官制相当复杂,我们只简要介绍《新白》中出现的知县(钱塘县杨知县)和府尹(苏州府陈大人、镇江府)就可以了……

县是宋朝最基层的地方政区,设知县……所以称“知”,是因为宋代的政治制度是高度集权于中央,地方官大多是从中央派人以朝内官的名义去担任,故称“知某某县事”之类,这里的“知”是主持之义……当然,也有很少数的地方官不是派朝内官去担任,而是由其他渠道选人去担任,这种人就不叫“知县”,而叫“县令”……宋承唐制,文职划分为三十个品阶,知县通常为正七品,为官员中的“下品”,所谓“六品以下,官多数卑”,在大多数情况下只由吏部诠选……宋代六品至九品官员,按制服绿,也就是穿着绿色的官服……参考唐制,其官服的腰带通常应为“银带,銙九”,也就是在皮革与丝织品之称的腰带上,上可有九个银制装饰品……不过古代官服的腰带通常都是虚挎,类似于现在戏曲中的腰带,而和我们现在紧贴服装的腰带有所不同……另外,宋代还沿袭了唐代佩戴鱼袋的习惯,不过六品以下的官员是没有份的……

根据以上情况可知,钱塘知县杨大人的品阶应该是七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七品芝麻官”……这种官员,通常出身一般,家庭背景不是很强大,因此向上阿谀奉承,向下欺压鱼肉百姓,招致百姓痛恨……杨知县在《新白》中出现的次数不多,只有“库银失窃案”和“蜈蚣精案”两桩,从他判案的情况看,他还不算是一个坏官,顶多就是“软弱无能”或者“不作为”罢了,还不至于到“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地步……至于他的服装,当然不是标准的宋代官服式样,这是因为《新白》中的官员服装大多采用戏曲式样,而并非遵照历史……

这里还要多余说一句,杨知县的三姨太在“蜈蚣精”一案中,曾经说他们和姐夫家一样都在钱塘县落居好几代了,这一点看似很有问题,但实际上并不违反宋代的实际情况……古代官员任命有“地区回避”一说,就是规定本地人不得在本地为官,以免因乡土、亲戚关系而结党营私,但这一制度知道唐宋时期,在执行时都不是很严格,所以杨知县作为钱塘本地人,在钱塘为官是绝对有可能的……

府是宋代的中级地方政区,设知府……知府通常是由中央派朝内官来担任的,其正式的全称应该是以某某朝内官的头衔“权知某某州军州事”……所谓“军州事”,就是说明境内的兵备、民政均属其管辖……宋代重要的州郡都设府,以知府主之,府的数量因此上升很快……值得注意的事,宋代京师之地特置的直辖区也叫府(例如著名的“开封府”),称为“京府”,其他的府称“次府”……知府一般从从四品,在官员品阶中属中级,通常由宰相决定再报皇帝批准……宋代四到五品的官员服绯,也就是红色官服,着金带,銙十一,佩金鱼袋……

苏州知府陈伦,应该为官阶从四品的“权知苏州府军州事”,但他的朝内官头衔为何就不得而知了……从他对“鹤顶红案”和“盗宝案”的审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算是一个非常清正廉明的官员……不过陈伦判案,更多的是从谁都不得罪、圆满解决问题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绝对的遵从法律的规定,这在“鹤顶红案”中他从头到尾都不想解散三皇祖师会一例中就可以看出……另外,陈伦自称是梁相国的“学生”,而梁连也不断以陈伦职位的获得来提醒他,其缘由便是上文所说的“中品官员通常由宰相决定再报皇帝批准”这个惯例,陈伦这个四品知府的位置即是梁相国一手决定的,所谓皇帝批准,只不过是走过场,因此陈伦的前途可以说是被梁相国牢牢的捏在手里了……

多余再说一下陈伦的辞职……因为“盗宝案”而辞官,这对于一个在官场上奋斗多年,好不容易爬到中级品阶的官员来说,的确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虽然这其中陈夫人的作用不可忽视,但陈伦本人的决心才是更值得称赞的……他这个行为,标准的说法应该是“去职”,当然也还有很多别称,其中表示陈伦这样自己辞职的说法有“免”、“解印”、“解绶”、“解组”、“解佩”、“挂冠”、“归”等……

宰相

宰相,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古代官职之一,所谓“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所谓“当朝一品”,指的就是它……历代宰相很多,划分起来大约有四种类型:大贤大德的“贤相”、祸国殃民的“奸相”、毁誉参半却又有所作为的“权相”以及碌碌无为的“太平宰相”……

宰相,或称丞相,其作用是直接辅佐、襄助帝王,推行政令,属于文官系统……宋代的官吏系统设置是有名的复杂,唐代行宰相职权的三省长官仍然设置,但都“不预朝政”,成为虚衔……另设“中书门下”(别称“都堂”)为行政首脑机关,同时又有主军事的枢密院和主财政的“三司使”,宰相和枢密院的枢密使、枢密副使一起合成“宰执”,共理朝政……中书门下的首长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参政知事”为副宰相,南宋高宗朝即是如此……宋朝关于宰相的关注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宰相之上有“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的官衔,这是作为对某些资望很高的老臣的荣誉性加衔,可以参与政务,但并不负实际责任……二是对一些亲王、枢密使、节度使(宋代为虚衔)也加上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等名义,成为“使相”,实际上并不问正事……因此我们可知,宋代的宰相并非一个,而是多个;宰相的品阶也并非都是当朝一品,有时也可能是四五品官……

我个人认为,《新白》中应该有两位宰相,即梁相国的和顾忠……

我们先来看看梁相国……梁相国的官职应该是正宰相,也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剧中情形看,肯定是正一品官员,属于上品官员,由皇帝亲自任命……之所以这样肯定,是因为梁相国有一个别称叫“梁太师”,“太师”是一个散官,即“阶”一类的虚衔,表示恩宠而无实际职务,通常只有正一品的官员才能得到……《新白》中没有提到梁相国的“勋”,宋代的“勋”有十二级,随着官职的升高的加赠,从梁相国的地位来看,他应该是最高级的“上柱国”了……另外,梁相国还有一个别号,叫“梁王爷”,“这应该是他的爵位……宋代的爵位分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王”一级的爵位,主要是授予宗亲,外姓封王在各朝都是例外,宋朝外姓大多封“郡王”,封“王”以死后追赠为主……虽然梁王爷是个虚构的人物,但是我们也可以判断,他的爵位应该是“郡王”,在当时是相当尊贵的,甚至可以和一些宗室平起平坐……

梁王爷这一等级的高官,官服应该为紫色,着金玉带,銙十三,佩金鱼袋……

顾忠这个人物,之所以把他列为宰相一级,是因为他在梁相国倒台以后,很快接任了宰相的工作,这种情况通常很容易发生在“参政知事”,也就是“副宰相”的身上……在宋代,参知政事最少设一员,最多设四员……在宰相一人独掌大权的时候,参政知事通常都只是一个“摆设”,很难推翻或改变宰相的决定,这就是为什么顾忠对梁相国将仕林的名字从举子名册上删除一事毫无办法的原因……但是参政知事的设立,本就是宋代皇帝为了分散宰相权力,确保君权的一项政策……《新白》中梁相国的势力可以说非常非常庞大,而顾忠就是是皇帝一手培养提拔起来,专门用来制衡梁相国的一颗棋子,因此顾忠的地位应该是仅次于梁相国的……在梁相国倒台后,顾忠顺利从副宰相的位置升为宰相,这条晋升路线也是宋朝很普遍的……

《新白》中,朝堂上下还有一干龙套人物,大部分都是跑跑过场,没有说过话,当然除了礼部、吏部、刑部那三位官员以外……

我们先来说说礼部、吏部、刑部的三位官员……礼部、吏部、刑部,都属于中央机构,而中央机构一共有“六部”,另外三个部门为工部、兵部、户部……六部中,吏部为首,掌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礼部掌朝廷礼仪、祭享、贡举;刑部掌司法、刑狱……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各部长官为尚书一人,从二品;侍郎一至二人,从三品……《新白》中那三位大人,为三部的侍郎,从三品官职,品阶属于上品,由皇帝直接任命……服制方面,三人应该是和梁相国、顾忠相同的……至于那些龙套官员,因为宋代官制的复杂,我也很难断定他们是什么职务……

其实《新白》混淆了一个概念,就是“三堂会审”……明代以前,三堂会审的部门为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明代以后,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六部中,只有刑部会参加三堂会审,吏部、礼部是不会参加的……

其实朝堂中这些人穿的衣服的确是很不符合历史,基本上是戏服……

但是上面10楼那张图片里面的服饰就相对更符合历史一些,特别是帽子……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宋代官服是纯色的,胸前没有那块鸟兽纹样的“补子”,“补子”是明代的产物,因此10楼图片中的官服可以肯定是明代的官服……

宦官

《新白》中的宦官出现次数少、时间短,但是好几个宦官居然都是有台词的……既然有台词,既然他也算个官,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他……

“宦”字的本意是帝王豢养在宫中的奴仆,而宦官正是皇宫中有一定劳力、一定技能,经过阉割后失去性机能的男性奴仆……宦官又被称为太监,这是因为隋唐时期管理宫廷内部食物的机构成为内侍省,其主持之官称内侍监或内侍少监,例由宦官充任,故而宦官就被成为内侍或内监,地位较高的成为太监……

内侍省是宋代宦官的总机构,另设入内内侍省以统辖亲信宦官……入内内侍省的宦官职衔有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内侍省宦官职名有左班都知、副都知,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自供奉官至黄门,以180人为定员,凡内侍初补者,称为小黄门,经恩迁补者,则为内侍黄门……宦官的高级官称另有内客典使、延福官使、宣政使、宣庆使、昭宣使等,元丰改制后改为通侍大夫、正侍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拱卫大夫等……宋朝不准宦官参预政事,故专设官阶,使不与士人混淆……南宋时,重申禁令,不许宦官干预朝政,不准兼兵职,不准申请提领外朝官职……如违反规定者,要受到流放二千里或除名的惩处……故宋代三百多年间,几乎没有汉唐那样的宦官祸国现象的发生,被称为”没有阉祸”的时代,这与宋宦官的任用管理制度有密切关系……

状元

仕林是文曲星投胎,考中状元,这才是他能够拯救母亲的基础……“状元”历来是能够让中国老百姓青眼相看的人物,作为宋朝的一种入仕手段,我们不妨来看看宋朝的科举……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创立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宋代殿试,一般分为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以后,考生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代殿试的第一甲一般授予通判或知县,其他授判、司、簿、尉等幕职州县官,与明清时期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相比,官职低了很多……

仕林是殿试第一甲,赐进士及第,起步官职应该是某地的通判或者知县,由此慢慢进阶,以后很有可能进入翰林院甚至成为宰相……

我们不要忽略了姐夫啊,其实,他大小也是个官……

吏,治人者也,在古代也被成为“椽”,这是因为在房屋的间架结构中,椽是梁柱之外的次要的但又数目最多的构件,借以将官员的辅助者称为椽……吏员包括的范围很广泛,是古代社会各级政权机关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诸如六七品一下的属官,连九品也不是的胥吏等等……各级官衙中还有一批被人们统称为“三班六房”的役吏,所谓“三班”指快班、壮班、皂班……其中皂班主管内勤,壮班和快班共同负责缉捕和警卫,各班都有班头……

姐夫即属于这三班中快班的班头,快亦称捕班,分步快与马快,原掌传递公文,后主缉捕……

附加内容——

既然今天写到官职了,就顺便再说一下封号……

《新白》中,对仕林长辈的封号,其实都只是一种荣誉性的头衔,并没有实际的权力,这在宋朝叫做“散官”……

“天香小筑”版的《新白》中,姐姐的封号字幕中所写是“贤淑懿人”,这是一个错误,准确的写法应该是“贤淑宜人”……“宜人”是宋徽宗时期制定的妇女封号,品级在安人以上恭人以下,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这个品阶大约在正六品到从六品之间……??

仙G那个“中极大学士”,全称“中极殿大学士”,为明代的官职……这个封号大约是从清代的《雷峰塔奇传》里面找出来的,也不管合不合历史就直接给用上去了…… 中极殿大学士是明代内阁成员的之一,官阶为正五品,旧名华盖殿大学士……

娘子的封号是“节义天仙夫人”…… “夫人”在宋代,是一、二品官的女眷,娘子这个封号不知道是从谁那儿荫来的……如果从仙G的品级来定的话,娘子的封号应该是“硕人”才对……

姐夫封为“忠义郎”,这也是一个宋朝没有的官爵,是从《雷峰塔奇传》里面照搬出来的…… “忠义郎”这个名称,清康熙时期曾经封给何腾蛟,这是一个武职,和仙G的文职恰好相对……从姐姐的封号上看,这个官职的品阶大约也是在正五品到从五品之间,至于确切可以对应的宋史上的官名,则是非常困难的,呵呵……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