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竹清松瘦 目录 诗词相关
2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译文] 人们都说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可是我极目远望,却还是看不到我的家。
[出典] 北宋 李觏 《乡思》
注:
1、《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注释:
落日:太阳落山的极远之地。
望极天涯:极目天涯。一、二两句说:人们说落日的地方就是天涯,可是极目天涯还是见不到家乡的影子,可见家乡之遥远。
碧山:这里泛指青山。三、四两句说:已经怨恨青山的重重阻隔,而青山又被层层的暮云遮掩,可见障碍之多。
3、译文:
人家说日落的地方是天涯,我能看见日落的地方也就是能看到天涯,却看不见我的家。我已怨恨层层群山把我和我的家分隔,可层层的群山还是被无尽的云朵所遮盖。

4、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住县城北街瑾睦坊。北宋儒家学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李觏一生以教学为主,40岁那年由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所以后人称他为“李直讲”,李觏家于盱江边,创办了盱江书院,故又称“李盱江”,学者称盱江先生。

李觏家世寒微,自称”南城小民”。自幼聪颖好学。5岁知声律、习字书,10岁通诗文,20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但科举一再受挫,仕途渺茫。从此退居家中,奉养老母,潜心著述。于庆历三年(1043)创办“盱江书院”。同年受郡守之请主学事,课业授徒,慕名求学者常有数百人。“为盱江一时儒宗”,人称“盱江先生”。曾巩和任过御史要职的邓润甫等,都是他的高徒。王安石与他也有交往,其《答王景山书》一文中就提到过自己曾采纳过李觏的意见,而邓润甫更是积极参与了王安石变法。范仲淹于皇祐元年(1049)上书,称李觏“讲论六经,辩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后经范仲淹、余靖等人多次举荐,乃授为太学助教,历任太学说书、海门(今江苏海门)主簿、太学直讲等职。嘉祐四年(1059)权同管勾太学,以迁葬祖母,请假回乡,八月病逝于家,享年51岁,葬于凤凰山麓。
李觏是北宋中叶一位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著书立说,大胆创新,在哲学上持“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认识上,承认主观来自客观,“夫心官于耳目,耳目狭而心广者,未之有也。耳目有得则感于心,感则思,思则无所不尽矣。”成为宋代哲学中唯物主义学派的先导,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觏还具有比较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他卓有胆识地提出功利主义的理论,反对道学家们不许谈“利”言“欲”的虚伪道德观念。他从实际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他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所以,他反对把实际物质利益和道德原则(即“利”和“义”对立起来)。李觏认识到,物质财富多寡不均的症结所在,是由于土地占有的不合理。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他专门写了一篇《平土书》,提出“均田”、“平土”的主张,并引经据典,寻找解决土地问题的历史借鉴。为了拯救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缓和阶级矛盾,李觏提出了“富国”、“强兵”、“安民”的主张,写了《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各十篇,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李觏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在当时的思想界是独树一帜的,为王安石变法进行了哲学理论上的准备。由此看来,他的弟子邓润甫等人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 那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他主张“文以经世”、“致用为贵”,所以他的文章内容比较充实。即使是解经之作,也常常以古说今,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潜书》十五篇,即是出于“愤吊世故,警宪邦国”,“以康国济民为意”纂写而成。《庆历民言》三十篇,更是“言吉药石,字字规戒”的为民请命之作,人称“药国之书”。这些政论文章,大胆指责时弊,阐发己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李觏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著作家。一生著述宏富,生前自编《退居类稿》12卷,《皇祐续稿》8卷。其门生邓润甫为其辑有《后集》6卷。现存有《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盱江先生全集》)37卷。1981年,中华书局整理、校点出版了《李觏集》,全集共37万字。
李觏的其它散文,如书信、志铭、碑记等,也都写得通达有理,逻辑性强,为人们所称道。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他的用世思想时有流露。如他的《袁州州学记》(袁州即今江西宜春),起语不落俗套,立论警切,结构严谨,文笔稳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前人称李觏“著书立言,有孟柯、扬雄之风”。“在北宋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间,别成一家”。
李觏也是一位卓有才华的诗人。清人王士侦在《居易录》中曾称赞李觏的《王方平》、《壁月》、《梁元帝》、《送僧还庐山》和《忆钱塘江》五首绝句“风致似义山”(李商隐)。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除《梁元帝》一首“不免伦父面目,余皆不愧所称,亦可谓(陶)渊明之赋《闲情》矣”。当代大学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指出,李觏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辟的两家”。李觏虽有一些描绘自然景物及酬和之作,但也写了不少有着充实内容的诗篇。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极力追求意境、辞何方面的奇特,在内容上则敢于大胆涉及政治得失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他作为一个“南城小民”的思想和情感,真挚朴实,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李觏的《老妇吟》对一老妇“寡时十八九,暮年从二夫”的悲惨生活,刻划细致,催人泪下。“我时闻此言,为之长叹鸣”。

5、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人极力写出故乡的遥远。诗人对空间距离这一异乎常人的感受,虽出乎常理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是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这首诗属于第一种写法。诗人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即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6、“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人李构的诗本是写“乡思”的,是游子对家乡思念的,但在精神荒野的“空巢”老人,他们的家,不在屋里,而在儿女的亲情之上,他们对于“家”的理解,就是人伦的思盼,儿孙的团聚。“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同样可以反向地理解为老人对“家”所特有的亲情的渴望。“多情只有春情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这无情的孤寂,这自感是“离人”的银发族辈,是多么地需要亲情的抚慰啊――给“家”里的老父亲老妈妈写一封信吧,或者,他们会因此多有一份珍藏,多有一份寄托。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这些朴素平实的诗,或许就是像我这样的思乡心态的写照吧!
假如说我是一叶浮萍,在人生广阔无垠的大海中漂流,那么家就是大海的港湾,无论浮萍漂得多远,总会找到它的根——温暖的家! 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怎么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怎么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8、在家的时候,总想出去闯荡一番,用“男儿有志在四方”来勉励自己,在外的日子,老被他乡的事勾起乡愁,“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那种滋味欲说还休, 只好藏在心头慢慢品味。

冬寒依旧,愁人无眠,卧听雨雪又至,更觉布衾冰寒。长叹一声,心事谁知,拥紧被儿又眠,仿佛又回故园。

9、家,有房屋,有住所,是温暖的地方,是可以供人遮风挡雨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自己最爱的?——亲人。
游子最触动心弦的字,人们最盼望回归的字,最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给你爱和温暖,一辈子最想待的地方。

家同时也代表着爱与责任。

家是建筑在心灵原野上的一幢精神大厦,家是点亮你人生的一盏七彩路灯,家是一个避风港也是一个加油站,只有经营好家的人才会是幸福的,家是一份责任。

家是彼此的真诚相待,家更是人们的驿站,是我们生活的乐园,也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更是一条逼你拼命挣钱的鞭子,让你为它拉车,犁地。家还是一件旧风雨衣,只有在狂风暴雨之中才能更体现它的真正的价值。家又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无论你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只要一想到家,就会有一种亲情感回荡在心头。家并不是单纯是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可以让你情感栖息的地方,是心灵的港湾,是你劳累的臂膀。让你觉得温暖有安全的地方,有爱有关怀。

随着走进大学日子的开始,我也渐渐离开了家,年少的轻狂让我选择离家很远的地方,原本以为大学就是天空,可以任意自在飞翔,可是懵懂的青涩总是有说不出的苦,,人生或许冥冥中就注定你要走的路,你没的选择,你也没逃避,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或许家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的想逃离,想到母亲在车站前送我的离别我现在依旧有泪水,家在我心里有了另外一层定义。

10、天涯海角是极远极远的地方,一提到“天涯”这个词总有一丝淡淡的哀愁涌上心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词人马致远浪迹天涯的心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这是诗人李觏思乡的愁绪;“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这是大艺术家李叔同送别的伤感!
到天涯海角不要乘观光车,最好步行,去体验体验历代迁客骚人走天涯、过海角的英勇气概和悲壮情怀。沿着石板铺就的小道,顾不着观看一望无际碧绿的南海,也顾不着欣赏小路两旁的椰林婆娑、奇石林立,只是急急地向前走着直奔天涯海角。
从天涯海角返回的路上,我干脆光着脚丫沿着海边银色的沙滩往回走,一路上欣赏蓝天、碧海、奇石、椰林、异花,心里感到特别轻松。当再次看到,天涯海角景区大门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时,心里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从天涯海角这个历史上的流放地回来,我的心灵也经历了一次流放,于是心中便多了一点豁达和洒脱!

11、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我再一次有了被世界遗弃的感觉,徘徊在秋雨霏霏的街头,一种不曾退去过的思家之情油然而升,似长江之水,一浪高一浪,是啊,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远在异地求学的游子在这种环境下,怎能不思念家乡,怎能不想念那温馨的避风港湾,伫立街头,望尽天涯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真是触景生情,一首《乡思》此时正是我心理反应之真实写照。
虽是如此,那份孤独寂寞、失落,迷茫不堪的感觉依然在我内心深处蔓延,挥之不去,抹之不掉……
红尘滚滚,谁解我烦恼?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中国文化史上有一种独特的现象:乡愁文学。古人们信奉:父母在,不远游。中国人的心中有一条根,也许他并不那么深爱着自己的故乡的那山那水,并不熟悉故乡的某一个角落。但当远离了家乡之后,当斯土斯草斯地斯人都可望不可即,印象反而更为清晰。故乡变成心中与过去与根相连的意想时,爱或遗憾、念或回想,就通过对故乡的情感磅礴而出——系在心口的棉线拉得长了,弹力就向着来时的方向作用。
所以,这就是乡愁。在外漂泊的人渴望着安定和最初的包容,只有在家里才会像卸了防备的猫似的安稳地歇息与舒坦吧。在羁旅里游荡,是因为知道自己有个可以回去的地方。可是,又有几个游子能够坦然地回去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生怕家乡不是心中一直描摹的那个样子,生怕亲人不在生怕在熟悉的地方感到陌生。不敢回去呵,做游子是一条难回头的路,在晚霞染过的云朵后,是迈不动步子的归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林清玄总说自己是一只地瓜、一只芋头番薯。他说,番薯的红心在大陆那头,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番薯。用生命在地图上画圈圈,心在那里,人在这里。五十九年前离去的连战站在了清凉寺下祖母的墓前,无论身份无论任何的政治意义,这是一个晚归的游子对家人的忏悔。天空中并未下起濛濛细雨,这悲伤却更坚定。这悲伤是他的,也是大多数台湾人的,还是中国千千万万古往今来的游子的,子欲养而亲不在!子欲养而亲不在!
外公有一位大哥,五十九年前从上海跟着国民党部队去了台湾,也是在这黄浦江上,今日连战故地重游的江水上,从跳板上一跃,就跃去了一个甲子,就跃去了一个海峡。几十年来,这个秘密一直封存在外公的心里,在高度紧张的政治环境下他曾偷偷摸摸找过大哥几次,却一无收获。直到他们的母亲去世,直到外公风烛残年,他才提起这事。在祖籍的上虞县已经没有任何的亲人,我们这一脉是这支陈氏在大陆留下唯一的根系。身世飘摇雨打萍,而今留下的这最小的一辈已通通是女儿,再过百年就绝了。外公逝世后,找到这位大哥成了我心中至大的期盼,因为我相信这是外公最大的遗憾。这一生外公是我一切生活的领路人,我尊敬这个男子胜于一切。然而这一生外公对我们说的关于大哥的事仅有寥寥数语,在弹丸的台湾岛上寻一位不知生否的老者竟这么难,无从头绪,不知其是否改名换姓?不知其是否已经回来?这乡愁啊,虽不是我的,我却品得更苦。
突然间就迷上了厦门,一心要把第一志愿填在厦大。我是真的爱那所学校么?不,我甚至以前没有听说过它;我是真的爱那个城市么?不,我的心我的魂父母给我的一切印记都烙在了上海的土地上。只是站在厦门大学的山上,看过去就是金门云岫,可以离得台湾更近些再近些,没有什么比让外公快乐来得更重要。就是在看到厦大那张照片的时候,我说,我要去那里。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文 / 舞舞潇潇)

13、又是令人触景生情的秋天,又是承载人间愁思的黄昏。青山隐隐,秋水生寒,天边的夕阳余晖映照着寒鸦点点,羽翼如剪,归飞投林。荒凉古道上几百年的游子仍在踽踽独行,天高云淡,一路逶迤,走过了多少山山水水。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而关山阻隔,云水迢迢。此时满眼的枯藤老树和盈耳的鸦声倍增离情。人都说落叶归根,而漂泊多年的自己依旧天涯;人都说鸦有反哺之孝,而自己怎不念那望穿双眼的高堂白发。只有西风这多情的西风,拂落他满身的落叶,一路相随:过路边溪桥,吹 动小桥流水,自然成纹,慰藉他孤苦的心;经暧暧村落,吹拂炊烟,袅袅上升,抚平他思乡的痛。虽吹不散额头上思乡的皱纹,但它吹落了游子衣上的征尘,吹动团圆的梦飘向千里之遥的故乡。
14、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每当人疲倦时、伤心时都会想回家,家是一个可以避风的港湾;家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放松的地方,家是一个可以倾诉的环境。
忙碌了一天后,走在华灯初上的街上看着街边透出的万家灯火,如果有一盏灯是为你而留的,心里就会感觉暖暖的。可是家不在这里的打工者,却只能在记忆中找寻家的感觉了。所以我想,如果此时我也在外地谋生,又该如何安置自己的心情呢?偶然看到一句话“心安即是家”。那一瞬间,心里豁然开朗了,原来真正的家就一直安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啊。心安了,情定了,那就是家的感觉了。
人为什么会不快乐?为什么有些人尽管身处逆境,却整天乐呵呵?有些人事事顺意,却仍然郁郁寡欢?说到底是一个思想意识问题。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有一句话:“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我们每个人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看问题的观念和态度。世事万物即在心,心安了,人也乐了。心不安,即使锦衣玉食、华屋豪车,同样不会快乐。
从此,无论在风风雨雨中,我都不会再害怕了,因为,有了那盏不灭的心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15、 当我们背起行囊,越走越远。才慢慢发觉,已于不知不觉中忘记了曾经的路。关乎记忆,关乎纯真,关于那些弥足的珍贵。只为这一路的寻梦,丢掉了很多东西。等到恍悟,再来寻起,却是已尽飘摇,不知何方……
那些曾于年少时伴你走过的友人,那些曾于人生征途的某一站台扶你一把的挚友,那些在茫茫人海中与你偶遇,拉你站起,却在嫣然一笑中悄然离去的同路人……每于夜深人静,于朦胧昏黄中忆起曾经,总有他们的面容颤动,刺痛眼帘。只是,此时此刻,却不知他们在哪里,散落在天涯何方?……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们苦苦挣扎,不断努力,在风雨中迈着步伐。只为在老去那刻,不再应了如此般悲切的言语。于是,不停走啊走,背离故乡,越来越远,逐不见了她的面容。成了功,得了名,取了利,在灯红酒绿中,钢筋混泥土里,醉倒了自己的影子。在咸咸酒水中,将老母亲皱纹打碎。
这一路走来,越行越远。却在寻梦的途中,颠簸淋漓之后,忘却了曾经的梦。在惊慌失措中,四处搜寻,翻遍行囊,才发觉它们早已成过影云烟,消失不在。我们瘫倒在地,死命捶打胸膛,失声痛哭,望着这堆满身旁的“财富”,为了它们,我们该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待到白头,终迈不动了。停驻步伐,回望这一路行来的足迹,泪眼朦胧中,却已望不见家的影子……只是,我们已没了力气再返回,容颜已老,青春不在。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上一篇: :下一篇 »

2 Responses to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