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竹清松瘦 目录 诗词相关
0

说到场显祖剧作的艺术成就,总会让人想到《牡丹亭》那扑朔迷离的语言风格。即如“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它,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它是揭示杜丽娘性灵之光的传神之笔,确实具有让人感慨缠绵、心动神摇的艺术魅力。它所表达的,只是一种感情意绪。我们感受它并不困难,但要用语言解释清楚,却也并非易事。而《惊梦》一出,不仅是大学各科教学必读的篇目,也是至今活跃于舞台上的剧目。如何理解这两句唱词,实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比如:
????? 有的解释为怨天:“意思是说:美好的时光和景色对老天不作美是无可奈何的,我的家院中并没有使人称心如意的事。”(上海古籍出版社《明代戏曲选注》)
????? 有的说是呼天:“这两句是说:这么宝贵的春光,这样优美的景色,天哪,叫我如何度过呢!使人舒心愉快的事,究竟哪家才有呢?”(广播出版让《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之五)
????? 也有认为是在悲天:“大好春光,美丽景色,无人欣赏,苍天也无可奈何,使人赏心悦目,愉快欢乐的事又在哪家庭院?”(厦门大学出版社《(大学语文)古文译析》)
????? 还有的理解为是在愧对苍天:“以上两句意思是:大好春光,美丽的景色无人欣赏,有负苍天,能引起赏心悦目、使人心旷神怡的,又是什么样衰败的院落啊!”(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作品选》)这些解释,都是把“天”释为苍天之天;杜丽娘对“天”的态度,也被解释得各不相同,甚至相反。这种种不同的解释,直接关系到对女主人公心态的认识和对剧作立言神指的把握。
????? 我认为,上述诸说,似皆未妥。以这种种解释用诸其他作品,便义不可通了。
????? 其实,“天”,在这里指生活、日子;“奈何天”,就是愁闷无聊、伤心抑郁的生活。宋人晏几道词:“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赡亦未圆。”([鹧鸪天])“奈何天”即离愁别恨萦怀,没有欢乐的日子。清初李玉《占花魁》传奇:“短长痴梦苦缠绵,都捱遍,寂寞奈何天。”(《探芳》)“奈何天”,指剧中男主人公秦种因罹花魁娘子而神魂恍惚、寝食都捐的苦闷生活。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惜馀春]词:“甚得新悉旧愁,划尽还生,便如青草。自别离,只在奈何天里,度将昏晓。”(《聊斋志异》卷七《宦娘》)“奈何天里”,即新愁旧愁剪刈不断的日子里。曹雪芹在提到自己创作《红楼梦》的心情时说:“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引子])这里的“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三组语意相近的短语连用,加重感情色彩,言其情怀惨淡之甚、空虚悲伤之极。“谁家院”,犹甚么院。张相云:“此‘谁家’,亦‘甚么’之意。‘谁家院’与‘奈何天’作对,‘谁家院’犹云‘甚么院’,意言还成甚么院落,即上句所云‘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下文所云‘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惘然’也。……今日苏杭口语之‘啥个’或‘啥格’,正与‘甚么’之义相当,当即从‘谁家’二字音变而成,‘啥’即‘谁’,‘个’即‘家’也。”(《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是说春光明媚,景物宜人,但我杜丽娘却生活在愁闷无聊之中;游园本是赏心乐事,但这里无人收拾无人欣赏,还成个甚么院落,还像个什么样子!欣喜混合着哀愁从人物心底流出。欣喜,是因为杜丽娘暂时获得了自由,欣赏到了按封建道学的要求她本不应该欣赏的美好春光,呼吸到了在腐气弥漫的闺塾中所呼吸不到的春天的气息;哀愁,是因为她所获得的这种自由,不仅是短暂的,而且是不合“礼”、不合法的,无情的“理”将合法地剥夺她作为人本应该享有的权利,扼杀她人的天性,使她在“奈何天”里熬煎生命。表现杜丽娘丰富的内心世界形象而深刻。这里丝毫没有涉及对“苍天”的态度。
????? 由于杜丽娘的这种情绪是时代压抑造成的,而不是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的干预造成的,它本身就难以捉摸,难以言喻,连杜丽娘自己也说不清楚:“病厮迷,为甚轻憔悴?打不破愁魂谜。”吴山三妇曰:“情到至处,亦不自解。”汤显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牡丹亭题辞》)“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标目》)。在描写这种“情”的时候,便采用了写意式的笔法,只是要渲染一种情绪意蕴,传达一种让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神通而难以语达的心灵波动,因而使《牡丹亭》具有了一种朦胧美,一种韵致深藏的美。有如李商隐的诗,幽情绵邈,悱恻深曲,读之听之,让人心痛神痴,魂销肠断,欲道所以,却又非三言两语所能尽者。王骥德称其境往神来,巧凑妙合,“才情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为独得三昧。”(《曲律·杂论下》)正如剧作家自己所说:“要皆以若有若无为美。”(《如兰一集序》)“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合奇序》,其韵味情致,在笔墨文字之外。但是,这种情绪的渲染又是从人物性格出发的,是“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塑造的人物,也就能眉眼生动,描绘出丹青所不能描绘的风神意态。《牡丹亭》与《西厢记》的语言,都瑰丽华美,芬芳醉人,但后者如霞光照锦,前者似月色迷花,二者各具独特的风格色调。这种差异,是由于所表现的内容和人物性格不同造成的,都是为人物传神写照的绝妙好辞。
????? 《牡丹亭》是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因而人们往往把《牡丹亭》的语言风格,看作是汤显祖剧作的语言风格。其实,汤剧语言前后期的风格并不相同。“临川四梦”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形象系统。《紫钗记》、《牡丹亭》虽然写了情与权相格、情与理相格,从不同方面对封建社会进行了否定,但剧作家的着眼点,是面向未来,呼唤未来——有情社会的到来。《南柯》、《邯郸》二梦,其主导倾向则是回首过去,总结过去,表现剧作家对功名利欲、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否定。就其表现的内容而言,前二剧侧重在对理想的憧憬,浪漫主义多些;而未来和理想社会的蓝图,在剧作家的头脑中还是朦胧的,故其为言也似之。后剧侧重在对现实生活的描绘,现实主义的成份多些。其描写的重点在于淳于棼和卢生的梦中经历,“笔毫墨渖,会梦境为真境,绘驿使、番儿、织女辈之真境,为卢生梦境。”(沈际飞《题邯郸梦》)虽托之佛道、梦寐,实际上却是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对这种生活,剧作家有着长久的观察和深刻的体验,故其为言也,质朴而浅易:
????? 喜蛛儿头直上吊下到裙拖,天来大喜音热坏我的耳朵,则排比十里笙歌接着他。(《邯郸记·闺喜》)
????? 明白如话,到耳即消,与前期剧作语言风格的差异是明显的。
????? 本贴由燕归梁于2002年5月31日21:06:23在乐趣园〖文澜阁〗发表.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