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诗品》研究的几个问题

竹清松瘦 目录 随笔杂谈
0

一《诗品》研究的偏向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品》是由二十四首描摹诗歌意境的四言诗组成的。这篇作品以风格论的形式,具体发挥了司空图在许多文章中提到的“韵味”的理论,它主要是总结的田园隐逸诗派的创作经验,而且具有严重的唯心主义倾向,对后代的诗歌创作的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但如果我们能够以彻底的革命批判的态度来重新评价这篇作品,对于批判地研究古代文学中“神韵”一派的理论,对于正确地认识和总结唐诗创作的艺术经验,甚至对于批判当前的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文艺观点等等,还是有一定意义的。然而某些研究者却没有这样做。他们过高地强调了《诗品》的价值和贡献,甚至把现代的文艺观点强加给古人,对《诗品》采取了无批判地推崇、赞扬的态度。这就很值得商榷了。
有的人虽然抽象地指出了《诗品》具有唯心主义倾向,但却大力肯定“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索说,《诗品》的贡献还是很大的”⑴,认为它“是盛唐诗歌醇味的经验总结,也是唐代兴象派诗歌理论的继承”⑵。有人把司空图总结的艺术经验看成超时代、超阶级的东西,以至试图用它来指导今天的创作,说《诗品》的含蓄的理论”对纠正目前某些只有空言壮语、缺乏深厚内容的诗有好处,对纠正那些故弄玄虚,晦涩难懂的诗也有好处”⑶,并把司空图所说的“豪放”与我们社会主义文学的豪放风格等同起来⑷。而在古典诗歌的欣赏与研究中,抽象地大谈“醇美”、“韵味”、“言外之意”的,更是不乏其人。这种无批判的盲目推崇的态度,也表现在整理古代的《诗品》研究著作的工作中。有人称赞充满了迂腐的唯心说教的《诗品臆说》,认为作者孙星五的观点“基本上是属于现实主义的。在许多基本问题上,他的看法是正确的。”⑸而就是这位孙星五,以神秘的“天地之道”,“太极”,“无极”⑹来杜撰了一套《诗品》的体系,却被整理者夸赞为“司空图的一位功臣”。这种种现象,都表现了《诗品》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唯心主义观点和方法。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过去封建文人对《诗品》称扬倍至,是根据他们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这主要因为司空图是唐末不仕二朝的忠臣和隐居山林的高士,他的诗歌理论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反映了某些贵族地主文人的超脱、玄虚、唯美的艺术趣味。他们对《诗品》的研究,也是采取了“以不解解其所不解,而后不解者无不解”⑺的神秘化方法,这显然都是封建的文艺观点的反映。可是今天仍有一些人重复着古人的某些传统见解,因袭了古人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这是很不应该的。如果把《诗品》研究中的某些现象,与当前文艺领域内的阶级斗争联系起来看,就更会感到问题的严重。
二 《诗品》文学观点的基本思想倾向
过去有人把《诗品》看做是“诗家之总汇,诗道之筌蹄”⑻,是一部体大思精、自成体系的完整的风格论。已经有许多人指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实际上,《诗品》正如苏轼所谓是司空图“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⑼,主要描摹了他所主张的各种各样的风格意境。同时,《诗品》也没有全面地阐明唐代诗歌各个流派的风格特点,其中贯穿的只是司空图所赞同的文学观点。因此,我们不能离开阶级分析,抽象地谈《诗品》提出的艺术经验,首先必须明确它的观点的阶级内容,明确它在唐代诗歌和唐代文艺思想的发展、斗争中,代表了哪一个阶级的美学观点,起过什么样的历史作用。
《诗品》虽然着重于体貌诗歌风格意境的各种表现形式,但却明确地表现了司空图的文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司空图在诗歌与现实的关系的问题上,在对诗歌创作过程的理解上,是站在没落贵族地主阶级的唯心主义立场的。
清代神韵派领袖王士祯取“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诗品》论诗的核心,也就是司空图在其它文章中提出的“味外之旨”,或者叫做“韵外之致”⑽,“象外之象,景外之景”⑾。这是他对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诗品》的各则也贯穿了这个主张。例如其中谈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离形得似,庶几斯人”等等,都要求诗歌一方面“思与境偕”,创造出优美完整的意境,另一方面要在形象之中含蓄地表现出“醇美”的“韵味”,所说的形象的精神,也就是味外之旨。关于“文外重旨”(刘勰),“言外之意”(范晔),古人早已提出,并不是司空图的创造。但以此为主要标准来品诗并把它当一部理论著作的中心思想,确实是司空图为第一人。因此,我们就要探讨一下,这“味外之旨”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这种文学观点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有些人对于“味外之旨”的理论是很欣赏的。吴调公先生说这是总结了唐诗“不同流派”的“浑融醇厚”的艺术经验,“能充分发挥诗歌的形象特色,把灵感与想象联结起来”⑿;孙昌熙、刘淦二位先生认为“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等等“是说的一种典型意境的特征,以及‘虚中见实,实中求虚’的写作技巧”⒀;傅庚生先生分析“含蓄”一品时说,它“是象征‘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妙境。‘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含蓄的主宰仍然在作者内蓄的思想感情”⒁;而雷履平先生认为这一则里说的是“完全捕捉住诗人情感里最本质的东西”⒂。这些看法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原则上的一致处,即全都离开思想内容来谈艺术方法,没有一个人去指出司空图说的“思想感情”的实质是什么,“典型意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味外之旨”的内含指的到底又是什么。
古人认为司空图“本人品为诗品”,因此首先从作者的世界观上肯定了《诗品》的价值。而我们批判《诗品》,也必须从分析司空图的世界观作起。因为《诗品》的文学观点,不过是他的世界观在艺术理论上的表现。
司空图生活在晚唐阶级矛盾极端尖锐、政治极为黑暗的时代条件下,身经震撼李唐王朝统治基础的黄巢起义,看到了军阀的混战和唐朝势力的日趋衰弱。但他却把自己的命运与一个没落王朝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了。他曾因池荷以寄意,说“只怜直上抽红@⑴,似我丹心向本朝”⒃,在《乱后》一诗中,也表示了“空将忧国泪,犹拟洒丹墀”⒄的愿望。但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他虽然有用世的决心,却不免陷入悲剧的命运之中,在尖锐的社会矛盾面前,消沉颓唐了。他隐居到中条山王官谷,“平生多少事,弹指一时休”⒅,在贵族地主的隐逸生活中了却了一生。司空图后期的创作态度,明显地表现出消极颓废的思想倾向。他在诗中说:“浮世荣枯总不知,且忧花阵被风欺。浓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⒆诗歌在这里是被当做逃避世事、发抒自己闲情逸趣的手段的。他又说:“自古诗人少显荣,逃名何用更题名。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著不平。”⒇他写诗是回避任何现实矛盾和斗争的。他隐居中条山时,自称“耐愚居士”,“知非子”,完全遁入了颓废消沉的境界之中。他这个时期的作品,除了少数的诗表现了对没落王朝的惋惜和慨叹外,主要是在玩赏山水和感伤抒怀中表现自己唯心的、脱离现实的世界观和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
司空图的《诗品》从理论上概括了他的这种唯心的、消极的文学观点。这种观点正与他的创作互相验证。联系他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实践,我们更容易揭示他的理论的实质。
前面说过,《诗品》论诗的基本要求,是所谓“味外之旨”,“醇美”的“韵味”。但还有一个更根本的核心,那就是“道”。例如,其中论“自然”,是“与道适往,著手成春”,只有符合于道的发展,才能取得纯任自然的妙处;论“豪放”,是“由道返气,处得以狂”,豪放之气也是以道为根本的;说“委曲”,是“道不自器,与之圆方”,诗歌做到委曲首先必须表现出道的无所拘泥;论“实境”,是“忽逢幽人,如见道心”,只有体现出道心才能达到切实逼真;其它如“大道日丧,若为雄才”,“俱似大道,妙契同尘”,“少有道契,终与俗违”等等,都是说在创作中无论表现为什么样的风格,都必须以体现“道”为最基本的要求。而在司空图的笔下,这“道”又是极为玄妙、神秘的。“黄唐在独,落落玄宗”,“薄言情悟,悠悠天钧”,“遇之自天,冷然希音”,“超超神明,返返冥无”,……这可以做司空图所谓“道”的脚注。这里虽然说的玄之又玄,但也并不难解,指的不外乎是儒家的神秘唯心的天道,又杂糅着佛家超世无生的观念和道家泯是非、齐物我的自然之道。通过司空图的思想和创作的分析,是可以证实这个论断的。这种唯心的观念是没落贵族阶层的消极反动的世界观的产物。它在古代某些诗人的思想中也存在。如王维等,就是在这样的世界观指导下创作的。而司空图在《诗品》中把它当做了自己理论的核心。
司空图还常常提到“真”:“大用外腓,真体内充”,“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真与不夺,强得易贫”,“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惟性所宅,真取弗羁”……。有人认为这是强调了内容的真实、感情的真实。这是极大的曲解。司空图在二十四则诗品中,没有一处是强调诗歌要反映现实的。即使是“实境”,也得见出“道心”,而且是“遇之自天”的,要完全得自诗人的神秘灵感的触发。在司空图看来,最本质的真实是“道”,要求诗人在思想感情上必须对“道”有深刻体会。
怎样才能在创作中体现出“道”呢?只有“虚伫神素,脱然畦封”;“惟性所宅,真取弗羁”,要摆脱现实的矛盾,适性发展;还必须“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绝伫灵素,少回清真”,要凝神一志,做内心的反省;又应当“饮真茹强,蓄素守中”,也就是如孟子所谓“吾养吾浩然之气”。这样,诗歌的创作就会成为某种错误的主观观念的表现,而完全失去了现实基础。司空图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不敢正视社会矛盾,只有在内心的冥想、神秘的天道的追求和消极避世的生活中,得到精神的安慰。因此,他的美学观点也就具有这种脱离生活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
司空图没有,也不可能在《诗品》中提出唐诗各流派的共同的艺术经验,而主要是从理论上总结了唐代田园隐逸诗派的艺术经验。这一派诗人如王维、孟浩然为代表,通过自然山水的描绘,寄托了自己消极没落的思想感情。他们善于描绘形象,创造出寄托深远的境界。他们不象玄言诗人那样用诗谈玄说理,而是以完整而又细腻、自然而又鲜明的、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把内容表现出来。这也就符合了司空图所说的“味外之旨”。因此司空图称赞王维“澄澹精致,格在其中”(21),“趣味澄xiòng@⑵”(22)。这也表明他所说的“味外之旨”,决不是指诗歌的深刻的现实内容或生活本质的表现。他批评“元、白力qíng@⑶而气孱,乃都市豪估耳”(23),也是基于他的这种美学观点的。《诗品》的观点的唯心主义性质,司空图的文学理论的阶级倾向,在这里是昭然若揭的。《诗品》这样的理论就是在唐末的当时,在诗歌创作的发展和不同文学流派的斗争中,已经是起了消极、反动作用的。
但现在有些人,对于这种唯心主义观点不做认真的批判,反倒在某些方面大加推崇,甚至割裂文字,曲解原意,把糟粕当做精华来宣扬。不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探求一种文学观点的阶级本质,而只在艺术方面做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发挥。这都是错误的。
三《诗品》对诗歌艺术性的要求
《诗品》这一著作,在中国诗歌发展中之所以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它的理论的唯心的、神秘的内容在封建地主阶级文人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诗品》中所提出的艺术主张,有某些符合艺术规律的东西。不过这些东西,却被司空图从唯心主义立场加以解释,并向唯心主义方面夸大了,并绝对化了。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局限性。
例如,《诗品》中提倡诗歌深厚的韵味,实际上具有否定晚唐雕凿刻削、狂搜险觅的形式主义诗风的作用;司空图提倡创造各种风格的艺术境界,也是对当时诗歌“褊浅”、“蹇@⑷”,缺乏形象性的批评;至于《诗品》体貌诗歌创作的某些意境,提倡诗歌表现的朴素自然,也多有看法精辟的地方。但他要求韵味而至于追求唯心主义的道,把重视形象的境界发展到神秘玄虚、超现实的地步,把要求创造多样的风格意境变成脱离现实内容的对风格形式的空泛探求等,这些都说明他所提供的某些有一定价值的艺术经验,也被唯心主义地发展了,因而有着荒谬的部分。这是因为,在他的理论中,对诗歌艺术性的要求是被他所要表现的唯心的、消极的内容决定的,他的文学理论的唯心主义性质必定也在他对艺术性的观点上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要评价和借鉴司空图在诗歌艺术方面的理论贡献,也必须严格地从根本上对其唯心主义倾向做认真的批判,绝不能生搬硬套,直接拿来当成某种成功的艺术经验。
但在近年来的《诗品》研究中,特别对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创作的艺术方法大加称赞。例如,有人认为司空图要求表现“生活本质但又不是把生活现象简单化的典型感受”(24),指出了“一种典型意境的特征”(25),说司空图“不仅要求形似,也要求神似”,认为这“对特别要求精炼的诗歌来说,无疑是很透辟的”(26)。对于司空图描绘的各种风格意境,称赞的人也不少。或者肯定司空图认识到风格的多样性及其辩证关系,或者认为他所描绘的某一具体风格对指导今天的创作有价值,等等。这些看法,都是抽空了《诗品》的文学理论的具体阶级内容来谈论创作方法,都是离开阶级分析来谈“纯”艺术。这无疑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的表现。
下面,对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的艺术经验和对艺术性的要求做些具体分析。
先谈“韵味”。司空图要求表现“醇美”、“韵味”、“味外之旨”,是具有反对形式主义的内容的。从《诗品》各则的具体说明来看,他在诗歌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是强调内容为主的。但如果因此就引伸为他要求表现什么“生活本质”,“真实感情”,以为他的理论有现实主义成份,就大错而特错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充分的事例证明,反对形式主义可以出于不同的思想和立场。这里还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不同美学观的斗争。例如,古代诗歌中有“诗”、“骚”的“比兴”和所谓“汉魏风骨”的传统,它们的基本要求是诗歌通过取自现实生活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内容。在这里,艺术形象与其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是有机统一的。这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但司空图的观点却与此绝然不同。他也重视内容,重视“味外之旨”的表达,但这内容却是没有现实基础的。他把它叫做“道”、“天”、“真宰”、“玄宗”等等,明确地说,这统统都是诗人头脑中的消极没落的主观观念。在生活上,他以游逸山林来逃避现实,追求精神的解脱;在创作上,他描绘自然山水的形象,以寄托其主观的情态。他的重视内容,明显地受到玄学家重本轻末一派的影响。对司空图来说,“道”就是本体,艺术形象只是现象,他要利用这个现象把本体表现出来,最后能够“不落言诠”,能够越过形象,表现出真正的“道心”来。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所宣扬的妙在咸酸之外、无迹可求是这个意思;“遇之匪深,即之愈希”、“离形得似,庶几斯人”等等“不落迹象”的要求也是这个意思。因此,在司空图看来,艺术形象只是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寄托,一种广义的比附。它并不是引导人去认识现实,而是让人们透过形象去寻求“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进入冥想的境界,追求玄虚、神秘的精神体验。他一方面要求“具备万物”,对各种现象多有体察和把握,但同时就要求“超以象外”,不要从客观事物本身执着以求;一方面说“妙造自然”,认为符合自然的原貌才能表达出形象的精神,但却又说“生气远出”,又把人引向虚无中去了。司空图表面上也谈客观实物的形象,但却没有触及现实的本质。他就是这样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这种理论主张,正是总结了王、孟一派的创作经验的。王、孟在田园山水诗创作上,很善于描绘田园山水的形象,创造出完整生动的艺术境界,但主要却表达了消极、颓废的贵族士大夫阶层的没落心理。就王、孟诗歌的形象性来说,也确实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们的优秀作品在描绘形象上做到了精工自然、完整洗炼,丰缛而不华靡,含蓄而不深晦。但形象无论怎样“优美”,总是在静态的自然景物中流露出悲观厌世、逃避矛盾的消极心理。司空图的《诗品》所总结的王、孟一派诗人的艺术经验,有着某些有价值的成分,但在理论上这主要却是一种基于唯心主义观念的创作方法。而他自己晚年的创作,也循着这样一个路子,陷入玄妙、超脱的形象的追求,脱离现实,脱离人民生活,走进死胡同里去了。
司空图强调“思与境偕”,一方面重视体现出“韵味”的“思”,一方面又要求描绘出自然、完美的“境”。但这“思”是没有现实基础的、唯心主义的东西,这“境”主要也只限于自然景物。这样,诗歌的思想内容不是从形象的本质中表现出来,而是外加于形象的主观意识。因此形式和内容没有被看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司空图的“道”是“遇之自天”的,是“妙契同尘”的,不能用言语道破;同时他又反对“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形式主义诗风,在这一点上他比讲求声律、雕凿字句的形式主义倾向高明的多,所以,他只好从讲求风格意境下手。讲风格意境,既可以在其中表现对神秘玄妙的内容的要求,又不落只求形式的空套。论述一种文学观点的《诗品》,为什么以风格论的形式出现,从这里就可以得到解释了。后来《诗品》理论的继承者们,有的以禅喻诗,讲究兴趣,有的专讲神韵,也都是回避现实内容,从艺术表现上立论的。许印芳责备不善学习《诗品》的人“摹其腔调,袭其字句,未有不落空套者”(27),实际上正是《诗品》本身就引导人们陷入空套。神韵一派具有唯心主义和形式主义性质,其始祖司空图是不能辞其咎的。
文学创作的多种多样的风格,主要是由于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由作家对这多样的生活具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表现方式决定的。唐代诗坛的百花齐放的局面,就是因此而形成的。由于司空图在根本观点上是唯心的,脱离现实的,他也不会正确认识产生各种风格的真正原因和它们的本质特点,只能从境界的表现上来探求。由于在各品中都贯穿了他的基本美学观点,所以他所论述的某些不同的风格内容很相似,甚至互相重复;由于在内容方面没有现实基础,因此对风格的描绘不得不陷入空灵、玄虚。而各品内容有的是对诗歌创作的共同要求,如自然、流动;有的是指某种风格的特征,如《雄浑》、《冲淡》;有的是说某种艺术技巧,如《洗炼》、《含蓄》,各品的内容并非是铢两悉称的,《诗品》结构也是很混杂的。
因此,虽然司空图的理论本来是反对形式主义的,但在他的风格论上却具有形式主义倾向。当然在这方面《诗品》也还有许多可取之处。例如他强调艺术表现的完整自然和形象的含蓄,以及对某些风格境界的说明,都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四 研究《诗品》的意义
如上所述,司空图的《诗品》无论在思想倾向上还是在艺术观点上,都是具有严重消极倾向的。但它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上是具有一定影响的。同时其中也提出了一些艺术经验。从批判的角度来研究它,还是有必要的。
研究《诗品》,应当注意批判其唯心主义的、神秘主义的美学观点。这对于我们今天批判各种各样唯心文艺观点是有利的。司空图要求的那种超脱现实、泯灭矛盾的艺术境界,也正是今天社会上没落阶级和具有没落思想的人所追求的。在现在,赤裸裸的形式主义已没有人公开主张了,但对于“韵味”、“境界”等等的提倡,却大有人在,这些观点与《诗品》的“纯”艺术倾向也有相通之处。唯心主义观点有一些共同的论题。今天的各种反动文艺思想会重弹历史的老调。我们对《诗品》的批判应当有利于当前的斗争,应当把对历史的批判研究与现实的革命任务联系起来。
研究《诗品》,要把握住阶级分析的方法。这不只使我们能揭露《诗品》的本质,而且有助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阶级斗争,从而对“神韵”派诗歌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批判。例如,通过《诗品》的艺术理论的分析,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认识王维一派诗人的阶级倾向和思想实质,对他们的艺术成就也就不会象现在某些人估价得那么高。又例如,对“韵味”的批判,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批判古代文学思想中什么“兴趣”、“神韵”、“境界”的理论。因此,批判地研究《诗品》,对批判、研究古典文学有一定的意义。
研究《诗品》,我们可以借鉴其中总结的一些艺术经验。在从根本上对它的理论的错误倾向进行批判之后,披沙简金,有些东西我们可以借鉴,给以改造,然后吸取。这是符合我们批判的继承遗产的总精神的。例如司空图对于形象及其深刻内含的要求,对于某些诗境的说明,以及他阐明理论的形象比附的方法,等等,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东西。
我觉得,这是我们研究《诗品》应有的批判态度。
但正如前面指出的,有些人研究《诗品》,却是在无原则地努力推崇它,抬高它的价值,不去做必要的批判;或者只从艺术方面着眼,无视其基本思想倾向,以至想用《诗品》的观点改造今天的创作。这些现象,不能单单看做对《诗品》的理解上有缺点、看法不恰当。
应当注意到,资产阶级在学术领域,常常也是“求助于过去的亡灵”,“穿着这种古代的神圣服装,说着这种借用的语言”(28),来宣传他们的反动观点的。《诗品》中宣扬的否定现实、回避矛盾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与现在文艺领域内的各种反动观点有着相似之处。我们只要看看《诗品》中追求的玄妙、超脱的境界,与所谓“无差别境界”云云多么相同,就可以明了此中的消息。而《诗品》的错误美学理论又同一些有一定价值的艺术经验混杂在一起,就更容易蒙蔽群众。如果我们抽象地宣扬《诗品》的某些艺术见解,就不只是陷入了片面性,而且是在宣扬历史上的一种唯心主义美学体系。而对任何唯心主义的宣传,在今天思想意识领域的斗争中必然起反动的作用。
正文注释:
⑴吴调公:《略谈司空图及其〈诗品〉》,《文汇报》1962年8月29日。
⑵吴调公:《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新建设》1962年9月号。
⑶雷履平:《诗的含蓄美》(读司空图〈诗品〉札记),《四川文学》1961年8月号。
⑷雷履平:《谈豪放》(读司空图〈诗品〉札记之二),《四川文学》1962年3月号。
⑸孙昌熙、刘淦校点:《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7页。
⑹孙联奎:《诗品臆说》,同上书,第12页。
⑺杨振纲:《诗品续解自序》。转引自郭绍虞辑注:《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8页。
⑻郑之钟:《诗品臆说·序》。转引自《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第3页。
⑼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东坡全集》后集卷九。
⑽《与李生论诗书》、《司空表圣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⑾《与极浦书》、《司空表圣文集》卷三。
⑿吴调公:《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新建设》1962年9月号。
⒀孙昌熙、刘淦校点:《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第52页。
⒁傅庚生:《文学赏鉴论丛》,东风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195页。
⒂雷履平:《诗的含蓄美》(读司空图《诗品》札记),《四川文学》1961年8月号。
⒃《偶书五首》之二,《司空表圣诗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⒄《乱后三首》之一,同上书,卷二。
⒅《偶书五首》之四,同上书,卷二。
⒆《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之六,同上书,卷五。
⒇《白菊三首》之二,(同上书)卷五。
(21)《与李生论诗书》,《司空表圣文集》卷二。
(22)《与王驾评诗书》,同上书,卷一。
(23)同上。
( 24) 雷履平:《诗的含蓄美》(读司空图《诗品》札记), 《四川文学》1961年8月号。
(25)孙昌熙、刘淦校点:《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第52页。
(26)吴调公:《略谈司空图及其〈诗品〉》,《文汇报》1962年8月29日。
(27)许印芳:《诗品跋》,《诗法萃编》本。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23页。

【外字】外字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⑴原字为花的上半部下加柴
@⑵原字为琼的繁体的右半部
@⑶原字为京右加力
@⑷原字为江的左半部右加三个止

原载:文史哲196504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