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 赋 ——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竹清松瘦 目录 诗词相关
0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至如李陵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儒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萦,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简注与简介]

萦(yíng):缠绕。鼋(yuán):鳖。鼍(tuó):扬子鳄。溘(kè):忽然。跌宕(dàng):沉湎。

早就仰慕南朝江淹的两篇名赋,一则为本文《恨赋》,另一则是下次谈到《别赋》。在网上找了一个地方下了原文,细细的看来,发现错误不少,于是加以订正,免得再遗祸众人。
任何人,都对彩虹一样的人生许下过种种美好的愿望。而真当大限来临,不得不向如烟的往事投去最后一瞥时,又有谁能平静的告慰自己,一生的期望皆了?
“蔓草萦骨,拱木敛魂”再没有烂漫的野花盛开,飘飞的枯叶也已经落尽,一片萧索,死一般的沉寂笼罩着整个世界,渲染着文章的气氛,悲凉与哀愁,被一轮冷月之光散发在座座的坟茔当中。
世界上的任何人,不论是谁都无法逃避岁月流逝所带来的无情,不得不面对那一天天来近的死亡,他的到来会带走所有的一切,也将留下所有的一切。
秦始皇的英雄气概,振天的雄心与抱负,“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这与凡人何异?这是不能长久享受天下的帝王之“恨”(“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就这个意思!)
那位被秦始皇夺掉江山的赵王迁,失去可往昔那“艳姬与美女”“金舆及玉乘”的荣华,被流放外地。此乃亡国之音,亡国之“恨”!后来的李后主不也是这样的吗?
北方大漠,汉武帝时代的勇将李陵,被俘虏到匈奴,沦为屈身事敌的降臣,心中的耻辱和痛苦,显然是难以言传的。作者在书写此处时,也笔尽苍凉。我们所感受到的不正是他那一种冤屈难洗、于国有愧,直到死也无法倾诉的无言之“恨”吗?
汉元帝,一位娇弱的女子带着沉鱼落雁的天资国色和举国重任踏上了北去的不归路,她将要把青春把美丽把自己的一生换来两国之间的和平,这是使命也是宿命。从大局说她是牺牲,可又谁为了她自己想想?偌大的一个大汉王朝居然沦落到用女子来和亲换取边境和平的地步!这乃世人之悲,世人之恨!迢迢千里之外,昭君那望断家乡的遗恨,至今也还在月夜里弥漫。
东汉的时候有位“年九岁能诵诗,二十而博通群书”的冯衍,字敬通。据说他身怀凌云之志,却因为得罪了刘秀(东汉光武帝),只能回到老家干些农活。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壮志未酬,潦倒没世之恨,缺乏一种出岫之云的悠然心态。
西晋有个文人集团叫“竹林七贤”,以旷达、洒脱等人生方式在当时被受推崇。其中以阮籍为首,但以嵇康最出名。他是当时皇帝的女婿,官至中散大夫,所以世称“嵇中散”。其为人生性豪放,不为世俗所拘束,可后来也免不了司马家族的一个断头刀。“秋日萧萦,浮云无光”应该是描写他临刑前的情景,字里行间中还回应着他绝命前的一声恨恨叹息,手扶木琴,那曲《广陵散》至后再没有出现世上。又哪还有往昔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飘逸?
“烟断火绝,闭骨泉里”这就是作者所描述的人生恨事,或者说,是他在无数的古人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哲理,在四时交替的过程中无情的反复的演绎。
最后一句的结语,犹如一声夜钟,带着全赋所渲染的无限恨意,穿透时间与空间,久久的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上。
本文中的恨,应该理解为“遗憾”,不要误解成“怨恨”。或许正是人生苦短的思想,让江淹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注重于现实的事物,精于官道,及时务事而行乐知乐,不知道他的最后是否有“恨”?
凡后人皆以为其有恨!
谁又无恨?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