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竹清松瘦 目录 诗词相关,Tags:
0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山光:山上的阳光。2.池月:池边的月色。3.开轩:开窗。4.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5.恨:遗憾。6.感此:有感于此。7.终宵:整夜。8.劳:苦于。9.梦想:想念。
山中的日光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慢慢升起。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西山的夕阳忽然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渐渐升起。我散开头发独自纳凉,推开窗户,看着幽静而宽敞的厅堂。夜风吹来阵阵荷香,翠竹上滴下的露水,发出清脆的声响。本想取琴将心曲弹出,可惜眼前却没有知音来欣赏。想到此处,怎能不令我怀念故友,通宵达旦梦中也在想你。

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
隐居一段时间,又想有所作为,因而到长安寻觅机会。他的诗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名声一时传遍京师,可惜在仕途方面却阻碍重重,始终得不到朝廷重视,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击,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门山,悠游山水间。之后虽有一、两次机会,但可惜都没能施展才能。
公元740年,好朋友王昌龄来到襄阳,此时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经快痊愈了,医生叮咛不可吃鱼虾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饮酒聊天,无比欢乐,孟浩然竟忘了忌讳,吃了鲜鱼,结果病毒发作死亡。活到五十二岁。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
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句,纳凉消暑之佳句。
浩然诗的特色是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
夕阳从天边悄无声息地滑落,一转眼便没有了踪影,仿佛一颗落入大海的石子,瞬间被海水吞没,世界立刻陷入无尽的黑暗。月亮此刻却像刚出浴的女子,纤尘不染。她对镜梳妆,略施粉黛,轻描??写,着一袭洁白无瑕的轻纱,款款而来,翩翩而至。
晚风轻抚,褪去了白昼的疲惫和喧嚣,犹如一曲飘渺空灵的天籁之音,穿越熙攘凡尘的缝隙,裹卷一袭荷芳稻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撩人情思。
香气一丝丝一缕缕地盘旋在空中,幻化成一根根柔韧的琴弦,风撩起她的纤纤玉指,轻抚琴弦,悠扬清越的琴声流淌在空中,惊动了竹叶尖上晶莹剔透的露珠,一阵怦然心动之后,带着美的眩晕,碎裂在大地上,只留下一声清脆的声响,还残留着一丝袅袅余音。
解下发簪,任发丝散乱地披挂在肩头,风过无痕,却留下了一抹清凉在耳际萦绕。闲来斜卧窗前,屏气凝神,侧耳倾听大自然的每一个音符,如此清幽绝俗,禁不住也想取出瑶琴弹奏一曲,与你共度良宵,奈何你身在异处,昔日高山流水遇知音,如今是曲高和寡无人识。琴弦,在手指间怎么也滑不出动人的声线。张开眼帘,那个可以迷醉在一曲清音里的知己啊,你会在哪一边?
清风、明月、微露、荷香????清新宜人的,每一样都镌刻了心中那份最纯净的理想,琴弦,也应该为之潺潺而唱。可是,在这样一美丽而清雅的时刻,为何不是盛满了快乐,而是让清寂像藤蔓一样爬上树梢?
兴许,夜里它也会穿过草堂,轻轻扣响我的柴门,揭开我的蚊帐,潜入我的梦里。梦里,你我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纵然尘满面鬓如霜,却也金樽对月,把酒话凄凉。
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中国历史上,“知音难觅”的苦痛困扰着很多读书人。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所以,古人所珍视的友情其实大多为事业上的相通或相互理解。因此,自古流传下来的关于友情的故事也很让人感动。最为著名的也许要数“高山流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了,那种为了朋友舍弃音乐的精神确实很让人感动,也让后使很多人懂得要珍惜知己。除此之外,“管鲍之交”和桃园三结义的豪情也很值得赞颂。(不过,个人认为,鲍叔牙对于朋友如此大公无私在现代社会来看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中国古代文人对琴情有独钟,认为诗是风雅,琴则是大雅,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在文人情趣中,琴位列首位。优美的琴声,时而高山流水,时而青松朗月;时而疾风骤雨,时而湖水涟漪。灵巧的双手抚摸琴弦,可以弹出《阳春》《白雪》,也可以弹出《下里》《巴人》,可以使人悲,也可以使人喜。许多知识分子把弹琴作为最好的修身养性,怡情悦目之道,很多诗人都是操琴高手,以琴为主题的诗歌、绘画、戏剧,比比皆是。
最著名的琴诗有唐代刘长卿的《弹琴》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王维的《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人生自古知音难觅。如果说相爱时的人们是找到知音,那么爱一个人从来不需要理由。如果要理由,这理由就是他们是知音。他们互相理解对方,一个眼神,一个行为,都可从中读到无声的语言。伯牙鼓琴,子期听之。当爱远去,知音不在,那一言一行都化作厌倦。其实,知音也就是那段时期的心境,如伯牙子期者能有几人?所以,花心成为了知音不在的代名词。而男人似乎尤甚。
我爱过,也拥有过,以为今生知已已得,夫复何求,只须安然度日即可。可是当爱情离我远去,我才知道原来我只是渴望被爱,渴望爱的感受,渴望被爱的执着,渴望心心相印,渴望自然的组合。当离去已变成回忆的时候,我终于知道原来爱不只是享受幸福,更多的还是爱的付出,感情的逝去导致人生的残缺,而对逝去我只是愧疚与无声的泪水。虽说泪水无法安抚受伤的灵魂,但希望有人能明白我心。
从相识到相爱,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以为我可以拥有完整的人生完整的爱情,然而苍天给我的却是无言的伤害。他到底还是离我远去,感情在别处,生活在远方。
回忆过去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似乎在昨天,就在眼前。放弃了还有美丽的回忆,不放弃也许连回忆也会变味。就这么反反复复,无法放下。在这痛苦的挣扎中,忽悟忽谜,忽醒忽睡,忽明忽灭,真真把心撕开千千万万遍。
总以为只有子期伯牙的千古绝唱,却原来,恨无知音是所有性情中人的共识。
世间的人一旦有了功名,就会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会对金钱放不下,有了事业,就会对事业放不下,有了爱情,就会对爱情放不下。恨无知音赏,也就是对知音难以割舍。如果放下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知音。
子期死,伯牙不再弹琴,恨无知音赏。世间已无知音或正当知音的人呢?或许或多或少,或早或迟终会走上无知音之路。
欲取鸣琴弹,终无知音赏。
纵览古今,如东坡般有真情意者实乃凤毛麟角,这一点,从他对待妻子的情谊上可见一斑。第一任妻子王弗与苏东坡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东坡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候在爱妻身旁。又是十年后,苏东坡为王弗写下了那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生时十年相伴,死后十年相思,王弗何幸,得如此优秀的男人“不思量,自难忘”,“年年肠断”!作为女人,得其中一个十年就已足矣,二十年乃至一生的魂牵梦绕,王弗地下有灵,也该笑得如鲜花般灿烂吧。何况此时的东坡已于六年前娶了小苏东坡十一岁的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了。苏东坡并没有因有了新欢就忘了旧情。
再说王闰之。作为进士之女,嫁一个年轻貌美前途无量的书生应该不成问题;作为王弗的堂妹,她是应该了解甚至见过苏东坡这个姐夫的,据说当年王弗嫁给苏东坡时,很令她羡慕了一番。王闰之能以十一岁的年龄差距去做填房,除了崇拜和敬佩,大概就是感动于东坡对妻子的深情厚谊了。不幸的是,二十五年后,王闰之又病逝了。这个陪着她宦海浮沉在黄州惠州儋州的穷达多变中绝无怨尤的贤惠妻子、视前妻子如己出的贤德母亲的去世,使东坡的情感再受重创。苏东坡曾与王闰之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王闰之死后百日,苏东坡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公麟(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并终于在十一年后由苏辙将停放在京西一座寺庙里的灵柩与苏东坡埋在了一起,苏辙是了解这个哥哥的,帮他实现了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的誓言。
除了这两个妻子外,还有一个由侍妾扶正的王朝云。这个十二岁进门的丫头,几十年来侍奉在苏东坡左右,在他最得意时,也在他最倒霉时。特别是在坡翁最后的流放海南的岁月里,在那些侍妾“树倒猢狲散”的时候,朝云的生死相依,更应该源于刻骨铭心的敬爱,东坡这个比朝云大二十六岁的“白须消散”的“病翁”,能打动朝云的除了才气,应该就是深情了。朝云没有看错,三个妻子中,苏东坡给朝云写的诗词最多,坡翁称之为“天女维摩”(类似于后来我们说的天使),以知己看待。大概是上天也嫉妒东坡如此得女人的垂青吧,三十三岁的朝云在扶正了十一年后又病逝,苏东坡将她埋在惠州城西的丰湖边上,俯瞰二人一起开辟的放生池,一湖净水,有如朝云的一片丹心,竟然令东坡不忍重游。朝云死后,苏东坡就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给朝云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每逢暮雨倍思卿”,在苏东坡此后的日子里,有多少夜雨孤灯夜晚,就有多少“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百结愁肠。朝云就这样款款地走在暮年东坡的深情里,直到永远……
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书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我记不清是那一本书了,同样记载了这个故事,但要比这个要长一些,它的记载是:在山之滨,水之湄,士大夫俞伯牙与山野樵夫钟子期相遇,琴韵丁冬声里,弥漫着巍巍高山,浩浩江水,意境开阔吞吐万物,高山巍峨,流水浩瀚,樵夫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意,歌声相和。俞伯牙把钟子期引为人生知己,因为音乃心之声,听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他的灵魂,这是知音。后来二人不但是知音,还成了终生挚友,钟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生不复鼓琴。
在中国古典文学或传说中令人神往的故事应不在少数,无论我们怎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删繁取简,我想高山流水至少算一个无法取缔的。这个典故里体现着千百年来人们对那种情谊的渴求——知音。人们常说,千金易得,朋友难求,其实我认为知音比朋友更难得。知音不是求来,是可遇不可求的。或许你从仆如云,一呼百应,但未必有一个知音;或许你高朋满座,珠玑妙语,但知音不是虚位以待就来得;或许你在亲情的环绕下,有人嘘寒问暖,但其中他们不一定真知道你;或许你佳人携手,如花美眷,但爱人不一定能如花解人语。知音不是金钱财宝换来得,也非功名权位招来的,它是一种灵魂的召唤与相应,是灵魂与灵魂的互答。在属于人的构造中,最让人难以琢磨或理解的应当是灵魂或说是心灵,它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看不到,摸不着,它依附于人体存在,而又超脱于人体。绳索可以捆绑住肉体,却无法困住灵魂,灵魂才是一个本真的自我。人的四肢、五脏六腑都可以放到显微镜下从细胞分析到碳水化合物,进行物理性研究,但灵魂不可以,因为它是非物质的。它不可以物理性分析,只能用另一个灵魂来体会。当一个灵魂理解另一个灵魂时,两者融为一体,是相通的,犹如弦与音箱的关系,弦在响,音箱也在响,习惯上我们称之为——共鸣或共振。共鸣是知音的先决条件,有了共鸣才有了知音。真正的知音是肝与胆的相照,琴与瑟的和鸣,是闪与雷的交乍,心与脑的一拍而合,宛如一场大雨淋湿了你,也浇透了我,那是你我同在,天地共存,也是灵魂与灵魂的融合,灵魂与灵魂交织。两个知音的相遇就是两颗流星相撞,在刹那的撞击中,人生最灿烂的火花迸射出炫彩夺目的光华,书写出人生最优美的乐章!
朋友与知音不是同一个含义,朋友来源于相互的敬重,而知音来源于相互的共鸣;朋友之间是一种情感的爱护,而知音却是精神的高度一致;朋友是相互的欣赏与认同,而知音是“于我有戚戚焉”的相互拥抱。白头如新的可能是朋友,但倾盖如顾的一定是知音。朋友一定会生死相扶,患难与共;但知音可能却是将逢良才的生死宿敌。 但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陆抗和羊祜这样肝胆相照的知音必竟是稀少的。孟浩然长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午夜无眠长歌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象苏轼那样的天纵奇才,可谓合唱者众多,他却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
人间的知音太难得了,越是杰出者越寂寞,也就没有知音,或许这是曲高和者寡。有的人寻觅一生也得不到一个知音。高朋满座,载誉而归也遮不住他落寞身影,还是身在喧嚣中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锦衣还乡也如夜之归途。如梵高生前无人认同,最终以枪自毙,死后纵是遗画价高数千万美元又于他生前的寂寞何干;屈原忧国忧民,但朝廷中却无知音,赋完《离骚》逐水而眠;曹雪芹用血泪涂写成了《红楼梦》,最终泪尽而逝。难怪《红楼梦》结束一场无垠苍凉的大雪,温瑞安在《神州奇侠》系列里每位高手死时都说一句:人生好寂寞。
知音太难得了,纵是是杰出者之间也不能成为相互知音。据说,当年歌德听完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激动,竟热泪盈眶,激恼了贝多芬,他愤怒的冲着歌德吼道:“你根本没有听懂我的音乐!”高更与梵高同样杰出,但他们相处不长时间,高更就愤然的搬离了梵高为其精心准备的房子。再者清华大学同学聚会时钱钟书先生的一位同学对着钱先生说,你的《管锥编》什么都写了,就是没写你自己,钱先生恼怒的说:“你根本没读懂我的书。”于是把一套《管锥编》寄给同学,让他再读。知音太难得了,所以我们更能充分的理解鲁迅先生为瞿秋白先生写下那句长幅:“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当以斯室而同怀。”
中国自古以来就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格言,人们是那样的注视知音,知音知己,为其生死而无怨无悔。我们不必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也不必说易子救孤的程婴,我们就翻开《史记·刺客列传》吧,翻开这一篇,那是满纸的豪气干云,热血纵横,洋溢着“士为知己者死”的视死如归。专诸、预让、聂政等为报知遇,死而无怨,尤其荆珂刺秦王,更是浴血奋战生死无悔。荆珂原为齐国人,后迁徙卫国,他刺杀秦王即不为利,亦非为民族,为国家诸等正义,他是为了受托于知己田光,报燕太子丹之知遇,他让秦王惊慌失措,负剑逃窜,尽失王者风范。在身受巨创,面不改色,倚柱而笑,并且指着秦王骂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是知音知己的最高礼遇,用血涂满寻找知音的路。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呢?然而生命在这条路上,只不过寻找灵魂共鸣的一堆血肉。灵魂的归宿是那共鸣的歌声,知音说在嘴边不是花言巧语的轻诺,那是灵魂深处释放的沉重。
当今的人啊,越来越自我封闭了,谁还注重灵魂的共鸣。肉体的享受,物欲的泛滥,它能代替我们那精神上的空虚吗?能填补我们灵魂的寂寞吗?我们的精神塑像在坍塌,我们迷失了自己,我们想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满足我们的口舌,我们却把心灵囚在城堡里,我们是物欲中的囚徒。我们要释放自己,寻找灵魂里那个真正的自我,我们要寻求一种精神,寻求精神上的共鸣者,我们将不再独自吟唱,或许有一天我们站在山之滨,水之湄独自漫歌时,有一位倾听者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若江河!”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许多人喜欢慨叹:知音难求。
然而:何为知音?谁又能完美地诠释这“知音”二字呢?
《列子·汤问》记载了春秋战国时的一段流传千古的知已佳话:伯牙善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善听,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皆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意。俞伯牙为此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后来:钟子期因打柴不幸滚落山崖身亡。伯牙觉得失去了知音就不再鼓琴。知音已去,留琴何用?就此琴碎、音绝。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而乐为知己者奏。为此:岳飞喟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要知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亦知知音的可贵。所谓知音,便是两人的心灵相通;只需那么轻轻一点,心灵即可穿越时光隧道,寻访知音的足迹,跟着就会产生美妙的共鸣。
唐朝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可见:虽然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却不在乎距离的远近,只要相知,哪怕在天涯海角,相隔千山万水;且无论何时、何地,依然可以感觉到对方的心声,并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它不仅是好朋友的超越,更是友谊的升华。即使一生无缘相聚,知音依然能如此地理解你、读懂你。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必日日相厮守?犹如长风绕战旗、相得益彰;繁星缠明月,互相辉映。只因为有了心灵的真正吸引,方能相知与相惜。
知音虽不是情人,不需要承诺,也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铿锵誓言;它却可拥有情人般的浪漫、温馨;但更多的是坦诚相对、宽容理解,相互指点迷津;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互相一见倾心。
当你失落灰心时,他或她能给你勇气;当你犹豫彷徨时,他或她能给你理解和支持;当你成功喜悦时,他或她会由衷地替你鼓掌欢欣。它超越名与利的诱惑,如行云流水,默契相依。即使是相对无言,默默无语,彼此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对方的喜怒哀乐,由此而心灵相通、心心相印。
所以知音尤为珍贵,大诗人杜甫老知音李常仙逝后,诗人哭道“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从而萦系一生,难以忘怀。
当我们在人生的路上颠沛漫行,虔诚地祈求着爱的降临,时时刻刻把知音寻觅,寻找着精神世界的同路人;寻找共同的心声;用心灵对话,用心灵之和,奏一曲高山流水,在同一条心路间将心灵的脉搏传递。
知音虽没有什么具体的、形式上的结果;只是在心中,永远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但人生若有知音,生活就滋润,犹如小溪汇入河流,注入大海。其间有那一段永恒的记忆;生命:也就因此而不会感到茫然,抚掌叹息。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岂知一个真正的剑客,终生寻找的往往是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即使为此失去生命也能含笑而别,在所不辞。要知道:历尽天涯三尺瑶琴,甘愿只为知音吟奏。
然而:知音,尽管你可以拥有也应该拥有,正如乐为知己者奏;正如鱼需要水,鸟需要巢。但你不能占有,更不能驾驭。因为:知音可以飘然而至,也可潇洒而去。
岂不知万紫千红,芳香四溢;青山依旧,绿水依旧。人生的相知犹如阳光雨露,滋润着每一片绿叶、每一叶花瓣,收获你我的真诚在你我的心底,就象那一汪湛蓝清澈的湖水,湖底浸润的是一颗纯净透明的心,那么真诚而细腻。
千古感叹——知音难求!其实:我们的要求并不很高,只是希望:在自己听到一首美妙的乐曲时,可以欣喜地告诉另一个人,与其同悦;当读到一篇拍案叫绝的好文时,可以兴奋地告诉另一个人,与之诉说心中那点滴的领悟和感慨,能即刻得到共鸣;并因此而收藏你的点点滴滴,与自己的心声融为一体。
我不是矫情,而是真的感叹:
因为徐志摩曾经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可见“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人生境遇,也让他觉得求之不得,枉自伤悲。
而我:却因有幸拥有知音而倍觉欣慰。真不知这感叹的文字,是为了你读,还是为了我写?
这首诗抒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是孟浩然的五古名篇。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的语言风格一般要求古朴、粗拙,以便获得一种类似汉魏古风的古朴森茂韵致。但孟浩然在这首诗里所要抒写的,是一种清爽闲逸、其中夹着淡淡惆怅的情绪,就不便采取朴拙、拗峭的语言了。因此,诗人在写法上有意吸取了五言近体诗的音律美和形式美的长处。首先它不用散体单行,而在中间六句采取似对非对的句式,使语言比较整饰,具有朴素的形式美。其次,注意语言的平易、浅近,声音的响亮动听,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再次,在韵脚方面,它有意采用宏亮级的“江阳”部韵,清亮爽口、铿锵悦耳。而为了保持古诗的特色,诗中不用平声韵,全部押仄声韵。全篇五个韵,除了第一韵“上”字是去声外,其余“敞”、“响”、“赏”、“想”、全是上声。加强了诗的音乐美。由于上声字诵读时声音是从高往低,又由低向高,给人以悠扬起伏的感觉,用它们作韵脚,使节奏较为舒缓,很契合这首诗所抒写的悠闲自得情绪。更充分地表现了题旨。
这里还想指出,诗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二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一时叹为清绝”,除了景色美之外,同它们的音乐美也大有关系。诗句中的去声字“送”和“淡”,特别是入声字“滴”,声情并妙。读到这个“滴”字,真使人感到唇吻之间有竹露清脆地然而又是细微地滴落的清响。
对于孟浩然诗歌语言音调的和谐优美,古代诗论家早已有人认识到了。南宋的严羽说:“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沧浪诗话·诗评》)
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也赞扬孟诗“语气清亮,诵之如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清朝翁方纲则云:
“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石洲诗话》卷一)
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作为流动的情感的节奏、音响的表现,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从而表现、加强和升华诗的抒情美。而孟浩然的许多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诵,正在于它们使外在的音乐美与内在的抒情美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除了音乐美,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浩然诗“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的艺术特色。诗人以细腻入微,清新绝妙的景物描写,创造了清幽散淡的意境。
是一年夏天的傍晚,我在阳台上品着花茶,看绚丽的流霞在西天隐现,归鸟在云中飞还,忽一阵晚风吹来,掀起了膝上的书,风吹哪页读哪页,低头一看,是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这首虽不是孟诗中我最爱的,但犹喜其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两句。荷风,香淡细微,竹露,泠然清脆,暑热中读着这样清凉的句子,觉心内尘躁顿消,明净清爽.
我们来看看孟老夫子在这首诗中的小资情调。
夕阳从山边西落,池塘上方的一轮明月从东方渐渐升起,迎着晚凉的风,头发随意披散,开窗躺着,惬意而清闲。隐隐闻到风里荷花的淡香,听竹叶上的露珠滴在池塘里,清心悦耳,这样静幽绝俗的境界,很想取出我的琴来弹,可是没有知音来欣赏,心内顿起惆怅,多么希望故人能来到我的身边,共对水亭的明月清风啊,可能只是幻想罢了,还是回房,在梦中实现这一期盼吧。
离开长安的孟浩然,在乡间的青山绿水中,找到了诗意的人生,面对夏日清景感念友人,怅惘不已。而现代人则没有这么缜密的心思,即便窗外美景如画,但浮躁的心仍沉淀不下来去静赏,若三五友人在一起,大热天里,更不会去弹琴说诗,早已躲在冷气开得足足的房间里搓麻将了。
总觉得古人比现代人要高雅有情趣得多,古时没有现代人的优越条件,夏日炎炎时,无电扇可吹,没空调可孵,他们便走向大自然,追凉风,濯清水,赏芙渠,水榭边钓鲤鱼,天空中弋高鸿,品茗吟诗,自有一番清凉天地。
苏东坡在晁补之的扬州随斋,见主人汲井泉置大盆中,渍白荷花,用清凉的井水洒在白荷花上,顿觉室内清微冰芬不湿衣,坐客翛然,无复有暑意,这样的消暑方法既简便又有诗意。《浮生六记》里,沈复与芸娘并坐沧浪亭水窗,空中一轮清辉皓月,俯视河水波光如白绸,摇起轻罗小扇,看云彩飞过夜空,这样的纳凉观月,绵绵情意尽在其中。蜀主孟昶与花蕊夫人,夜间避暑于摩诃池上,水殿微风徐来,暗香萦绕,两人携手看星河闪烁,直吹得冰肌玉骨清凉无汗,至三更仍意犹未尽,我想像不出摩诃池是怎样的清澈冰爽,只觉这是神仙眷侣才有的境界。
孟浩然正是在夏日的南亭里,在荷风的香气里,想着他的朋友辛大,明月清风无际,友谊深厚无边。孟浩然是个谦和淡泊的人,许多友人与他交好,他和当时的王维、张九龄、王昌龄、李白等都是好友。他与王维的诗风相近,开拓了唐诗的一代田园之风,然而他的运气远没有小他十二岁的王维好,王维一直做大官,他却一直是个小老百姓,是个有人缘无官缘的人,想入世又好面子,也曾向张九龄举荐,也应试却落第,最终没了做官的欲望,便回南山闲居。
一次他在王维官署作客,恰好唐玄宗驾到,吓得他欲钻到床底下,正好被皇帝看见,命他献诗,他不是灵活逢场之人,结果那么多淡然清雅的田园诗没有献,吟的却是《岁暮归南山》,其中有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玄宗当场很不悦,自已并没有抛弃他,你孟老夫子根本不是真心来求仕,于是拂袖而去,孟浩然至此一生布衣,隐居故园鹿门。
孟浩然诗的恬淡清真,语出自然,正如他淡泊的性格一样。他也爱酒,淡远的性格中有着侠义疏豪的一面,李白对这位前辈的诗风和人品颇为折服,李白是当时很牛的一个人,能让他看上眼的很少。李白曾赞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描绘出孟浩然的脱俗儒雅的形像。送孟浩然去广陵,惆怅地看着江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深浓的友情造就了李白的这首千古名诗,可见他们之间的特殊感情。李白与杜甫也交好,杜甫为李白的诗才和超逸风采所仰慕,终身追随并牵念着他。敬佩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李白被谪,杜甫梦里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李白朋友多,到处游仙、任侠,杜甫穷困潦倒中仍盼着与他“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然而,杜甫忧愁沉重的性格远远跟不上诗仙飞扬飘逸的洒脱,想与他常聚只能是奢望。
孟浩然的人生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绚丽辉煌的瞬间,在唐朝诗人中,没有谁比他的人生更平淡了,由于这种简单的经历,因而让他能静下心来融入到大自然的深处,与一草一木,一溪一云共细语。用清闲浅淡的文笔,把人们带入到幽静清旷的山水田园里,让劳顿的心洗去浮躁,觉得白驹过隙的生命中至少还有如此清静所在。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两句诗从嗅觉、听觉两方面来描写夏夜给人的美好感受。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上声音清脆,所以是“清响”。细香可嗅,滴水可闻,使人感到除此之外别无声息。写荷以香,写竹以响,完全没有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浮光跃金 静影沉壁 山外烟岚 悠然畅寄
静夜仰望星空 星星灿美如诗
凝望幽翠山林 长藤披垂如发
花木美好嫩弱枝叶
海沉默太深 幽出浪花美丽
人生如絮 细雨微风 飘零落絮飞花
寂寞云园 低敛温柔 默默伫立
情影斜晖 脉脉水悠悠
浮光掠影 往事随波逐流
微笑如含苞待放的寂寞
誓言如那页缤纷的书签
刻画美丽的诗终究一场烟
手上青春还剩多少 思念就有多少煎熬
爱情在悲伤里抽丝剥茧
思念在足音里从容徘徊
一脉清泉 钓出水中云影 钓出失去闲情
爱情能草香如绿 相看两不厌
希望就成了等待 焦虑就不上身
生命就能扬起风帆平静无波
名字就不再空虚……

安度炎夏,可以到深山老林、峰巅、溶洞去“旅游纳凉”,可以到地下商场等阴凉处走走,可有些人“力不从心”,走不动了。那么,可邀几个老友聚在一起,选个寂静的地方,泡上一壶好茶,或谈笑,或对弈,以忘却炎热。若喜欢清静,不爱热闹,不妨端坐家中,品读些纳凉古诗避夏,这叫“心理纳凉”,既不烦人,又不出门,一举两得,达到“心静自然凉”的目的。下面撷取几首纳凉古诗,以助您在凉爽天地里遨游。
大诗人孟浩然有一首诗《夏日南亭怀辛大》,轻描淡写、引人渐入夏日佳境:“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在夏夜水亭纳凉的清丽闲适情景,跃然纸上,使读诗的人,也感到了阵阵凉意。再读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诗句时,清淡细微的香气,似乎已“风送”而闻,竹露滴在池面上声声清脆,正是一幅消夏的绝美图画。全诗情趣全得,诗味盎然,这使得读诗的人,心情最烦也不得不安静下来,进入一个清幽境界,全身舒服,读读纳凉古诗的妙处,就在此耳。
唐代诗人高骈,有一首纳凉好诗。诗云:“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中树木森森,亭畔老树参天,满院蔷薇花香,飘来全身清凉,读诗的人读着读着高骈的好诗,虽仍处于热浪滚滚的夏日,也会心静如水,凉意阵阵,似乎生活在山中消夏的日子里了。
宋代梅尧臣有诗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个中禅房清幽、古木参天、人迹罕至、纳凉品茗、乐而忘返的意境别开生面,读来像是欣赏一幅风俗画,妙不可言。
元代释英《山中景》说:“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是说城镇烈日当空赤照,山中却是风轻袭人、凉意阵阵。自然,到此消暑烦热顿消,读来确实有一种清新凉爽之感。
有一天,和心爱的人骑车到郊外,感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灵动。当裙裾随同美丽的秀发在风里飞扬,心情也在有节奏的韵律里与自然合欢。那是多么真实又简单的快乐啊!
伫立于莲桥,晨风拂面,读小股清流乍起之处,碧叶裙裾飞扬,羞花娇艳欲滴。于微风之中,曾经静态的、或淡雅、或孤傲、或妖媚、或清高的荷花似乎更加生动起来。此时此刻,想起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真是再贴切不过了,难怪南边荷塘东岸的“长枪短炮”在那里疯狂猎艳。
荷,真的太美了。以至于文人骚客数千年对荷的情愫经久不衰。“荷花团团擎翠盖,莲花灼灼斗红妆。”的画般的景象,陶醉过多少谦谦君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美,又釉彩过多少文人志士的心胸?于莲桥读荷塘红蕖万朵,翠盖层叠,绰约多姿,风情万种的荷花,我亦动情。——荷,是美人!
荷,真的太美了。仔细品读,荷花风度高雅,丽质天生,却无造作。朴实中见俊逸,恃重中显高洁。我心想,亘古至今,人们之所以对荷有着一种恒古的文化情结,不正是荷具有人格化的品行和风骨吗?难怪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了一代代有志人士吟唱不绝的千古名句,难怪屈原的“集芙蓉以为裳”,清人方婉仪的“淤泥不染清清水,我于莲花同日生。”成了明示高洁的象征。——荷,是君子!
立于莲桥的我,领略着荷的千娇百媚,而真正感受最多的,还是荷特立独行的品质和洗涤心灵的清韵。
记得小时候,老家琉璃河也有不少湿地,每逢盛夏来临,荷花便开始与蛙声一起绽放。那里的荷塘都不大,一般只有五六亩地大小,然而当莲子成熟时,我们几个小伙伴,都会抹一通黑泥于全身,揪一片荷叶于头上,偷偷泅渡于荷塘之中偷食莲子。荷花美吗?美!但那个缺衣少粮和文化荒漠的年代,我们感到的只是莲子的清凉透心。
此去经年,慢慢长大的我,开始迷恋起荷花来。起初是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后来便是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荷,渐渐在我的心目中圣洁高大起来。自此,荷,开始像我人生一盏不灭的灯,照亮着我的心路,让我时时刻刻,尤其是蛙声长满荷塘之时,总是能够感到荷的清香、纯美。每逢此时,我会感动荷的圣洁,荷的至真至纯,荷的至高无上,既是秋风乍起,亦是“留得残荷听雨声”,我想如此生命的绝唱,当万物动容。
那天在紫竹院,乘坐于荷塘的彩船之上,默念着“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然而,却不见鸳鸯乍起,倒有一对野鸭在碧叶红花中穿行。我最惊奇的是蓬间的家雀于荷花、荷叶和莲蓬间跳来跳去,演绎着麻雀与荷塘的传奇故事。
读在荷塘,在荷花最兴奋的季节,心灵的荷花,也在雨后的清晨,春笋一样地疯长。
孟浩然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但王维是幽冷,孟是冲淡。王维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读王维的诗,如在无人处静听雨声,令人忘却红尘纷扰,万念皆寂。而孟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浅有味,如明净的溪水,看得到流水下的鹅卵石——春天里诗人睡得正香甜,被鸟儿唤醒,忽然想起昨夜下过雨,那花朵不知零落多少?淡淡的想起,淡淡的道来。还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句,皆是“清空自在,淡然有余”,在他的笔下,湖光山色,朗月清风,鹿柴青苔,都是散淡的味道。
孟浩然文字冲淡,人也有出尘之味,烟火气太重的,是写不出这样的诗的。史书上说他“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笈负琴而从”,挺拔清癯的孟浩然,一袭白衣,飘然如风,端的是“骨貌淑清,风神散朗”。
莲,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历来就是文人骚客所咏叹的对象.它的孤高,脱俗让人仰视它的冰清玉洁,让人羡慕.面对它,刘禹锡发出了”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的由衷赞叹;扬万里描绘了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动人美景;杜牧的名句”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在傲然回首的绿荷形象中融合了即使遭挫折,也不肯苟合求荣的岸然兀立的诗人形象;王维的”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 ,以莲的动态描画出一副浣女晚归图;杜工部的”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 ,显示了小荷长出新叶的勃勃生机;孟浩然的“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从视觉和嗅觉的的角度写出了荷花的清香;苏东坡的” 荷背风翻白,莲腮雨褪红 ” ,写出了荷花凋谢,绿叶枯萎的凄凉景象。
远远地望着已经铺满了半个池塘的荷,正午的太阳,烤得马路上热气腾腾,除开偶然来往的车辆,路上绝无人行。荷塘就在马路边进去一点点,那些大叶子微微有些收缩,一动不动,默默承受着炙热的阳光,看上去是“别有池塘一种幽”。几天的时间里,会有起风的日子,山峦般的乌云压在头顶,可雨并不轻易下来,那么大的云说走就走了。只要有风,荷就婉转,田田的叶子翻过去,露出白一点的底,和下面瘦弱的枝。不管枝如何瘦弱,翻过来也好,翻过去也好,它就像伞柄——伞总是坏面儿,谁见过柄断的?所以杨万里说:“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终于雨来了,狠狠地下了一整夜,不知道“猛雨打万荷”时荷的状况,第二天起了一个大早,先到池塘边去看。第一个感觉是水是脏的,黄黄地,泛着泥色。而荷叶青青,亭亭如盖,宽大的叶面上这里几颗珍珠,那里也有几颗。等一会儿,叶子动了动,珍珠就圆嘟嘟地滚向叶心。再看叶心里,是一元硬币大小的一块,在轻轻地摇曳。放眼,看见半池的荷晶莹剔透,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撑着伞,在这里集聚。这是李白在说:“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那是孟浩然的低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我把视线与荷全接触,看见原来有早熟的,新承恩泽,饱满的苞蕾婀娜多姿,似乎正在等待意中人,要做这一生最肆无忌惮的盛开。大部分还只是暗香盈盈,宠辱不惊,只把她油亮的裙子摇啊摇,同伴间窃窃私语,不知道什么叫心事。
我从荷塘走过,沾了一身清香,两眼葳蕤。满腹的心事,可笑留给了不懂心事的人。只但愿今年的莲心,不要因之过苦才好。
雨中观荷,是一种多么悠然的韵味和恬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那些美好的诗句又勾起我丝丝缕缕的思古幽情。猛然间,我看见在一株残败的花瓣间,已经成形的莲蓬被雨水冲开,我心一抽紧,此时的我,只想为她挡风,为她遮雨,她仿佛读懂了我的忧虑,于泪水中笑了,那笑容是如此的安祥与宁静,让我也情不自禁的跟着她笑,我想生命在她这里也许才是完整的,虽然有些负累,有些沉重,于是我真心祝福她,再大的雨都会停,当秋天来的时候,就是她收获的季节!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