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诗学

竹清松瘦 目录 品读红楼
0

? 《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早在清代,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是枉然”的说法。有这样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小说家要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成功地描绘下来,组成广阔的时代画卷,这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在这一点上,曹雪芹的才能是非凡的,他能文会诗,工曲善画,博识多见,杂学旁收,三教九流,无所不晓。”[1]正是由于曹雪芹本身的多才多艺,决定了《红楼梦》的磅礴大气,绚丽多姿,而《红楼梦》里面的近二百首诗歌,则更是其中的明珠,其中许多优秀的篇章至今为人们吟诵不倦,有着其不同于唐诗宋词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邀请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为《枉凝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红豆曲》、《晴雯歌》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谱上乐曲,由优秀女歌手陈力演唱,创下了当时唱片销售的一个奇迹,至今仍余音不衰。这是其他古典小说拍成电视剧所没有的,当然这和《红楼梦》诗歌的艺术魅力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红楼梦》,探讨曹雪芹的诗学观念是很有必要的.
???
?????????????????????????????????????????????? 取法前贤 立意第一

??? 在《红楼梦》中,最典型、最集中地阐述诗歌创作观点的,莫若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薛蟠因调戏柳湘莲遭到痛打,躲到外面避羞,香菱搬到蘅芜院住,去见黛玉,有这样一段文字: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道诗,所以见了这样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在这一段对于诗歌创作方法的论述中,林黛玉集中地阐述了她关于诗歌创作声律、对仗、辞藻、立意等方面的观点:关于声律和对仗,黛玉认为是末事,也就是次要的,不是诗歌创作的主导因素,而词句的新奇相对来说就显得比较重要。不过这些毕竟还是诗歌创作表层的东西,黛玉提出诗歌创作最重要的还是立意,也就是诗歌的旨趣。在这里,诗歌的声律、对仗、词句和诗歌的立意说到底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关于二者孰主孰次的评论上,曹雪芹借小说中最有才华的林黛玉之口,提出了“不以词害意”的主张,把诗歌创作的立意摆在第一位,即要有诗人自己主观情感的创造性融入,才能使诗歌创作不落俗套。但是这种创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这里就有一个继承传统,向古人学习的问题。香菱因为喜爱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的句子,受到林黛玉的批评,认为一旦进入了这样浅近的格局,就再也学不出来了。这一句诗是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之二中的句子,全诗如下:
??????????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 这一首诗写得浅显明白,内蕴不足,确非上乘之作。香菱之所以会喜欢,也就是因为她是初学诗的,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还不强,因而“见了这样浅近的就爱”。林黛玉及时制止了她,并为她规划了学习方案:重点学习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其次涉猎陶渊明、应瑒 、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人的诗。在林黛玉所列举的这些诗人中,王维、杜甫、李白是盛唐诗人,陶渊明、应瑒、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也都是魏晋南北朝的代表性诗人,而香菱所提到的南宋最著名的诗人陆游,却被林黛玉所否定,这是很有意思的。自宋代以后,历代诗人在学诗是宗唐还是宗宋的问题上一直颇有争议,曹雪芹在书中并没有直接说出宗唐或宗宋的观点,却借林黛玉对香菱的指点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三个重点学习的诗人都是唐朝的,其次学习的也都是魏晋南北朝的诗人,没有一个是宋代以后的,作者的立场不是很明显了么?
??? 我们还可以从曹雪芹的家学渊源来分析:曹雪芹的祖父曹寅(1658-1712)的母亲孙氏为康熙皇帝玄烨的保姆,故曹寅深得康熙信任,十三岁即入宫为伴读,后为江宁织造。曹寅多才艺,喜吟咏,写作终生不辍,又喜欢广交当时名士,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崧、施闰章等都是曹寅的好友。曹寅还曾经奉旨主持校勘《全唐诗》,受到康熙赞赏。在其以诗名世的朋友中,最著名的要数朱彝尊和施闰章了,在康熙诗坛上,朱彝尊和王士祯并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和宋琬也并称“南施北宋”。曹寅长期在地处南方的南京任江宁织造,因此和朱、施二人交情甚好,诗歌风格应当比较接近。朱彝尊“诗早期学王孟,中学盛唐,晚期趋于平易”,[2]就其整体风格而言,说他宗唐并非谬断。“施闰章诗学王孟韦柳,追求温粹冲和的风格,故最工五言律”,[3]曹寅本人“诗出入白居易,苏轼”。[4]因此,从家学传承及家世交往来看,曹雪芹很难不受影响,因而在黛玉论诗一段文字中,很自然地流露出师唐的观点来。在康熙诗坛,与朱彝尊并称的王士祯,论诗主张神韵说,“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的诗正是其创作的典范。”[5]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最推崇的诗人是王维,李白、杜甫反倒靠后,这显然是受王士祯神韵说的影响。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在他的诗中,追求的多是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如: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
?? 王维的诗,正像第四十八回里香菱所说的:“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接着,她举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为例来加以分析。不难看出,香菱主要是从诗歌意境的角度来赏析的,结合个人的生活阅历,品味“诗中有画”的神韵,这承袭的正是王士祯神韵说的衣钵。但《红楼梦》并没有到此为止,林黛玉看得更远: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道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
可见,曹雪芹比王士祯等人的眼光更远,不但对王维、杜甫、李白的诗推崇有加,还上溯去追寻他们的根源。魏晋南北朝诗人向来是受唐人推崇和向往的,这在他们的诗句中可以找到许多例证,如李白的:
?????????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梦游天姥吟留别》)
?????????????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謔。(《将进酒>》
?????????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夜泊牛渚怀古》)
杜甫的:
?????????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别房太尉墓》)
?????????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其一)
杜甫还称赞李白是:“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末怀李白》),把李白比作庾信和鲍照,王维更是以陶渊明自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可见魏晋南北朝诗人是唐人师法的重要对象,曹雪芹能够由师法唐人进而意识到追根溯源,自觉学习魏晋南北朝诗人,可以说是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对王维是最为推崇的,可以说他的山水田园诗和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脉相承的,具有空灵飘逸的美感,书中最明显模仿这种格调,追求这种境界的,就是第七十六回林黛玉与史湘云的联句。诗中“渐闻语笑寂静,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以及妙玉所续的“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等诗句,可以说已经很接近王维诗那种清幽淡远,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的境界了

一方面,曹雪芹对唐诗和魏晋南北朝诗歌推崇有加;但是另一方面,曹雪芹又不只是一味地尊唐抑宋,陷入极端片面的立场中,对于宋诗的好处,他也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在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中,林黛玉所作的《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等五首七绝,都是抒发情感,议论前人的。薛宝钗在这里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宝钗亦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毛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在这里,薛宝钗所说的善翻古人之意和第四十八回林黛玉论诗所说的立意第一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薛宝钗所称赞的王安石的《明妃曲》及欧阳修的《明妃曲-再和王介甫》,正是能够从全新的角度来立意。王安石认为以毛延寿的绘画本事,并不能把王昭君的美貌及气质传神地表现出来,这是因为王昭君太美了,并不是毛延寿的错,所以毛延寿死得冤枉。欧阳修则认为汉元帝自己身边的事还被人蒙蔽,不能明辨是非,又怎么能够控制远在万里之外的夷狄呢?这是讥刺汉元帝的昏庸无能。林黛玉的《五美吟》之所以被宝玉、宝钗二人认为好,也正是因为林黛玉的立意新,可见林黛玉的创作理论和她的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五首诗是这样的:
??????????????????????????????? 西施
?????????????????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 虞姬
?????????????????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 明妃
?????????????????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 绿珠
?????????????????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 都缘玩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 红拂
?????????????????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西施》一首中寄托了红颜薄命的感慨,在这里,林黛玉显然是反王维的《西施咏》的意思,其全诗如下:
????????????????????????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 邀人传脂粉,不自着罗衣。
????????????????????????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 王维的这首《西施咏》称赞西施因为美丽而一跃为人上之人,得到君王的宠幸,在地位上与原来平等的浣纱伴有了天壤之别,讽刺了效颦的邻家女子。林黛玉则认为西施纵有倾国之姿,却被沉水而死,空让人怀念,还不如效颦的东村丑女,头发白了还能在溪边浣纱,得以善终。至于其他几首诗,林黛玉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样是自杀,《虞姬》中肯定了虞姬自刎以酬知己的殉情之举;而在《绿珠》中,则对绿珠为石崇这样一个不值得为他牺牲的人而死感到惋惜。《明妃》谴责昏庸的汉元帝将取舍之权授予画工毛延寿,致使王昭君不得不远嫁匈奴。《红拂》则赞扬了红拂女的独具慧眼,能从李靖未得志时看出他会大有作为,并勇敢地为自己的幸福而主动接近他。正是因为每一首诗的立意都比较新,所以自然也就不俗,得到宝玉和宝钗的肯定。
?? 从上面的例子看来,曹雪芹主要是偏向于师法唐人及魏晋南北朝,但同时也重视宋诗的议论角度,这和他提倡诗歌的立意新是分不开的。
??????
??????????????????????????????? 诗歌创作立足现实

???
??? 对于诗歌创作,曹雪芹注重立足现实,在第四十八回中,黛玉要香菱作一首咏月诗,香菱第一次作的一首,黛玉认为措辞不雅,要她重作,于是她就又作了一首,兴冲冲地来找黛玉:
?? 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宝钗笑道:“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怎么说是胡说呢?宝钗是大观园中第一个谨慎人,说话不会没有根据,香菱的诗中一定存在不现实的地方。薛蟠是十月十三外出的,随后香菱就进了大观园和宝钗做伴,应该不会迟于十一月。香菱作诗之后,才是芦雪庵联诗,当时还下了一场大雪,宝玉落第后,李纨还罚他到栊翠庵折一枝红梅,贾宝玉还作了《访妙玉乞红梅》的诗,之后还有袭人丧母、平儿情掩虾须镯、晴雯补裘等事,然后才到腊月要过年。照这样推算,香菱作诗应该还是不会超过十一月。因此香菱诗中的“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就有问题了,隆冬季节,那里来的柳带呢,宝钗所说的胡说大约就是指这里不符合现实而言。香菱听了众人的议论后,又去冥思苦想,在梦中吟得了一首:
????????????????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 这一首较之前两首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不再为吟诗而刻意穿凿,能够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上立意,写他乡游子和闺中怨女在月下的情感,并联系自己的身世遭遇,使得情与景自然融合,营造出哀伤悠远的意境,所以得到了众人的肯定和好评。在曹雪芹看来,诗歌创作不应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应当把作者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融于诗歌创作之中,有感于中,言发于外。同样的意思,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也有说到,对于林黛玉和史湘云的联句,妙玉要为她们续诗时说道:“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人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这说的还是诗歌要立足现实。在第七十八回贾宝玉为晴雯写的《芙蓉女儿诔》这篇祭文中,有“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的句子,林黛玉认为“红绡帐里”太过熟滥,“我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槅,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玉听后深以为然,虽然这里不是就诗歌而言,但作者认为作诗作文要尊重现实的观点,却是很鲜明的。

??????????????????????? 诗歌的风格与人物性格塑造相统一

??? 讲唱文学与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小说中的诗歌,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一方面的影响,因而在绝大部分的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都有着诗歌的衬托、铺垫、渲染,但真正做到诗歌和小说情节发展及人物性格塑造融为一体的,《红楼梦》是最成功的一部。在明代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两部小说中,也有着大量的诗歌穿插其中。根据笔者粗略统计,在《西游记》中,不包括赋体等其它类型,单是比较正式的诗词,就超过了四百首,比《红楼梦》的近两百首多了一倍,但其中的诗歌多是粗糙之作,在小说中只是起到了点染、衬托的作用,和小说情节发展及人物塑造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读后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篇章。《三国演义》中更是大量引用前人的诗,让人读了觉得很累。在这两部小说中,还保留着浓厚的说唱文学的色彩。至于明清之际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如《玉娇梨》、《平山冷燕》、《珍珠舶》、《好逑传》等,虽然颇有可读性,但也正像《红楼梦》第一回石头所说的:“至若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腔,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至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甚至有的诗直接就是色情描写,与小说人物性格塑造、故事情节发展并无多大的关系,表现了作者的低级趣味。

?? 《红楼梦》则不同,其中的诗词几乎都是作家的原创,对小说人物性格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可或缺。林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都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作品。虽然这几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唐朝刘希夷、张若虚及明朝唐伯虎等人的影响,但在总体上,还是作家根据小说人物所进行的独立创作。在《葬花吟》中,林黛玉对着残春落红,联系自己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身世遭遇,以及对红颜易老,佳人薄命的感伤,悲从中来,借花自喻,发出了“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的感叹。由于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愿和世俗社会同流合污,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在天尽头也无法找到一块栖身的净土时,为了保全自己的高洁,她吟出了“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诗句,通篇洋溢着对当时社会愤怒的控诉。在《秋窗风雨夕》中,紧紧围绕一个“秋”字,通过对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梦、秋屏、秋院、秋风、秋雨等等一系列凄凉、惨淡、冷落景物的描绘和渲染,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林黛玉所强烈感受到的孤独、寂寞、哀怨、惆怅及感伤。在第七十回的《桃花行》诗中,咏叹帘内人与帘外桃花的遭遇,以桃花的命运映衬人物的命运,通过人与桃花的相互烘托、相互对比,表现“曾经离丧”又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对自己未来悲剧命运的强烈预感。“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作者一开始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绛珠仙子以毕生之泪偿还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恩的神话故事,泪干之时,亦是魂归之际,暗示了林黛玉泪尽而逝的悲剧结局。从风格上看,这三首诗都是林黛玉心声的真切表露,这与她率真无伪、纯洁无暇的性格特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但她自己作诗是这样,她对诗歌的偏好也反映了她的这种性格,在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贾宝玉看到水上残荷,他是喜欢热闹繁华的人,不愿看到这样衰败的景象,书中写道: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林黛玉为什么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呢,在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里,香菱向史湘云请教诗歌,薛宝钗取笑她们时提到古人诗歌的风格,说到“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李商隐的诗隐曲晦涩,且多无题诗,尤难索解,故云隐僻。这和林黛玉率真无伪的性格是截然不相容的,所以林黛玉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出自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诗中表达了诗人旅途寂寞、凄凉的心境以及对远方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诗写得明白晓畅,和李商隐一贯的风格不同。诗中那种凄凉冷落、寂寞无依的感受和林黛玉寄人篱下、无靠无依的心情,在某一种程度上是相通的,所以林黛玉惟独喜欢这一首。而贾宝玉说好,只是因为林黛玉喜欢,他所感受到的只是诗歌本身的美,他自己并没有类似的情感体验。
最能体现贾宝玉身份特点的,莫过于第二十三回贾宝玉作的四首即事诗:
????????????????????????????? 春夜即事
??????????????????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 夏夜即事
??????????????????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装。
????????????????????????????? 秋夜即事
??????????????????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 冬夜即事
??????????????????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鸘衾梦未成。
??????????????????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 春夏秋冬四时即事诗,是贾宝玉搬入大观园后,就一年四季与姊妹丫头们相处的真情实景而作的四首即事诗。所谓即事诗,指以眼前事物为题材的诗。这几首诗,真实地展现了贾宝玉这一侯门公子的闲适情趣,是贾宝玉在大观园中“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的生活写照,而这些又是构成其性格完整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薛宝钗诗的风格就和宝黛二人迥然不同,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院夜拟菊花题”中,薛宝钗的那首海棠诗的风格特色就表现得极为鲜明:
??????????????????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 正如脂评所说:“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之词,绮靡浓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豪门闺秀端庄矜持的心理与性格,故被李纨称为“这诗最有身份”,又“含蓄浑厚”,评为第一。“淡极始知花更艳”,写出了她的生活审美旨趣,这与书中其他地方的描写也是相呼应的: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薛姨妈让周瑞家的把宫花送给迎春、黛玉等。王夫人道:“留着给宝丫头戴罢,又想着他们作什么。”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第八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通过贾宝玉的眼睛来观察薛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一副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样子,但却是凛然不可侵犯的,并没有人敢小看她。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謔娇音”中,林黛玉取笑史湘云咬舌子,叫贾宝玉“爱哥哥”,“史湘云道:’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犯不着见一个打趣一个。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伏你。’黛玉忙问是谁。湘云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黛玉听了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那里敢挑他呢。’”
??? 可见在大观园中,薛宝钗被众人认为是完美的化身,即使尖酸刻薄、爱挑人短处的林黛玉也说不出她的不好来。不但平常装束淡雅,就连她生病吃的冷香丸,也是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蕊、白梅花这些淡极而更艳的花作主料(第七回)。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的贾宝玉生日宴会上,众人抽花名签游戏时,作者安排薛宝钗第一个抽,并且抽到的是“艳冠群芳”的牡丹花,上面配的是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诗的一句“任是无情也动人”,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薛宝钗冷美人的性格特征。

就连她住的蘅芜院,也是极为素净:“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第四十回)连贾母这样的老人家见了也觉得太过素净,不像小姐的闺房。外表是淡极,内心是冷极,对于金钏的含冤跳井,她不但不同情,甚至对死人还落井下石,以讨好王夫人,这一点一直成为她被后人所指责的有力证据之一。总之,薛宝钗的诗歌风格和她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一致的,和她的性格也是相符合的。

同样是自幼父母双亡,史湘云和林黛玉就截然不同,她就比林黛玉达观得多,“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正像她自己对林黛玉说的:“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因而在她的白海棠诗中,就有“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的乐观情绪,表现了她阔大豪爽的性格特点。“也宜墙角也宜盆”典型地概括了她遭遇坎坷却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她和林黛玉同样是率真无伪,但她更放得开,不象林黛玉那什么都憋在心里自苦,只有在贾宝玉面前时才能发泄发泄。人们看到的史湘云,就像《聊斋志异》中的婴宁一样,似乎丝毫不知道忧愁烦恼,只是婴宁未涉人世,如赤子般天真;史湘云却是在残酷现实中以这样的态度来求生存罢了,她比之婴宁更具有现实意义。还有妙玉的自视清高;惜春的一心向佛;贾环的拙劣无才;香菱的悲惨遭际,红颜薄命,都在他们的诗歌中得到了反映。可以说,像《红楼梦》这样,能够在小说中做到“诗如其人”,人物与其所作的诗歌融为一体,是绝无仅有的。

通过对曹雪芹诗学的粗略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的内涵,曹雪芹开卷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要解其中的味,《红楼梦》里所体现的曹雪芹诗学观念、诗歌与小说的完美结合,怎么可以忽略呢?故为斯文,以俟方家。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